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崇尚论辩,论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周朝的《尚尧典]就有了论辩文,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并起,百家争鸣,论辩之风日盛,从秦汉到明,两千年来,舌辩之士始终活跃于政治舞台,们运用各种议论方法,抒发己见,反驳敌论,自己的仕途开拓了道路,也为我们后人留下珍贵的论辩范例。现选出其中几例略加解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七篇十四章,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除了其继承发展了孔子深得人心的仁政思想以外,恐怕还要归结到他那“雄论善辩”的艺术技巧吧?笔者才疏学浅,不揣冒昧,下面仅就个人浅见,见笑于大家了。  相似文献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本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其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辩、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这些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辨,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行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孟子开篇便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王有着施行仁政的仁心。“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因如此孟子认为“是心足…  相似文献   

5.
云南远自战国、秦、汉以来,文化上就深受中原的影响。在雕塑艺术上,从昭通出土的画象砖、陶偶,和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战国、西汉铜器看来,就已具相当水平,足与中原抗衡。现仅就昆明地区唐、宋以来保存下来的,作者亲自寓目的雕塑艺术,略作介绍,供有  相似文献   

6.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诗歌,经过历代优秀诗人的苦心吟咏,不仅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艺术技巧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行角度、结构顺序、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相似文献   

8.
《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一攻心诱人。本文的论辩是  相似文献   

9.
论辩艺术     
论辩艺术是严密语言,科学思维和渊博知识的完善结合,就其宏观的战略而论,需有扎实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理论基础,就其微观的战术而言,则要有丰富的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0.
略谈古代青铜艺术的审美内蕴梁义田,张英智我国的青铜器源远流长,其起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自于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一把青钢刀,距今约四千八百年,简单规整的外形,符合简单刃具的切削功能,又具有质朴之美。青海贵南尕马台距今约四千年的齐家文化墓葬...  相似文献   

11.
一、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文中,齐宣王开篇便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孟子姓孟名轲,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战国中期,他以散文家、语言家和雄辩家著称于世。他遗留下来的七篇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就艺术性而言,最突出的又是论辩艺术。所谓论辩艺术,就是语言的逻辑艺术。孟子那高超的论辩艺术,是在不断驳诘危害儒道的异己学派和游说列国诸侯舍霸图王的斗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范海霞 《甘肃教育》2014,(18):90-90
正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四维空间中。文学也不例外。那么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中国古代诗歌为例,探讨这个问题。一、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论辩文是一种论证事理、阐明主张的文体。前人根据论辩的方式,将论辩划分出论、辩、说、议、原、解(释)等体式。这在西方和现代的论辩文中是见不到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特产。以韩愈散文为例,我们可以领略论辩文的几种别致的体式。  相似文献   

16.
1991年底,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前两天, 刚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不到四个月的吴仪,就被临时指派为中方代表团团长。她的对手, 美方代表团团长是当时的美国部长级的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号称"国际贸易谈判圈中的铁女人"。这个铁女人果然厉害,谈判刚开始,面对名不见经传的吴仪,一上来就挥舞"铁拳",来了个下马威:"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企图镇住吴仪,占据上风。她万万没想到,"铁拳"砸在了"中国的铁娘子"身上,吴仪毫不示弱,立即针锋相对地回敬以"铁掌":"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你看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政论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的反映了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保黎民的民本思想,而且文气磅礴,词锋犀利,说理透辟,引人入胜,极富鼓动性和说服力,充分显示了《孟子》政论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8.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9.
曹津源 《现代语文》2001,(10):33-33
原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已离美回国,荣任新职,但驻美期间面对美国传媒他坚持义理、巧言雄辩的应对艺术却仍然为人们所称颂。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苟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苟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