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中几个脱节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了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质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有关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即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脱节;制度性的道德体系建设内部存在脱节;理想师德与现实师德建设脱节;师生群体的、面上的道德实践与个体的、内在的个人修养脱节,并强调了克服脱节现象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简要论述了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质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有关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即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脱节;制度性的道德体系建设内部存在脱节;理想师德与现实师德建设脱节;师生群体的、面上的道德实践与个体的、内在的个人修养脱节,并强调了克服脱节现象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道德建设成效不彰显,道德教育的绩效出现实质性低迷,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强调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实,学界有人提出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鲁洁教授主张:道德教育只能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脱节,其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心态呈现时代特征的今天,道德教育凸显诸多问题。教育目标与现实脱节,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道德教育手段的滞后等道德教育困惑亟需解决。笔者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之启发,提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三回归,即生活回归、主体归回和方法回归,试图寻找解决道德教育困惑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实效性低是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道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生活德育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激发道德需要为原则,以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建设民主化、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校园文化特色化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运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孔子开自由讲学之风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以平民为主要对象,开民族教育传统之先端,其教育目标在于弘扬“仁义之道”,因而侧重于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应看到其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造成道德教育论于虚阔、伪善等弊端,因而当今实施教育时,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尴尬,如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见效不大,道德教育与实际脱节等。本文旨在从移情对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方面入手,探索一种道德教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是确定和谐社会性质的重要条件。道德教育是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我们追求“何种社会和谐”。传统道德教育本身就是追求基于服从的和谐社会,这是有一定作用的。正确的提问应该是“道德教育如何有助于基于自由的和谐社会”。对于基于自由的和谐社会,强调自由的现代道德教育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确。具体而言,个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往往是道德教育的时机;道德教育的批判性,使得它有可能使社会分化合理化。另外,“道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说法,存在一种逻辑上的矛盾,即把社会问题的解决诉诸于个人道德的改善。能否实现道德教育与社会和谐的良好互动,取决于我们对“何种社会和谐、谁之道德规范”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是高校公民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脱节影响了高校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公民道德意识的构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也是法制教育的问题,应当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互动为构建公民道德意识提供一个重要基础和现实保证.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扈中平、刘朝晖在《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今年第2期撰文提出,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举步维艰,始终没能走出困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认识的错位。文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平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准则。所谓公平,就是在利益机会均等前提下的“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源于生活的需求,这就注定,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与人的发展所必需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分析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澄清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寻道德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对于促进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良性互动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低水平拼凑论文、雇佣他人代写论文或"搭便车"、编造实验或调查数据以及一稿多投等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的道德归因主要是:研究生个人学术道德认知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对传统学术道德的猛烈冲击;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现实脱节。因此,应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净化学术道德环境;增进高校间的学术诚信合作;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督机制方面防治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概念思维存在的诸多缺陷而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应当由实践思维所取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应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国家。日本学校德育的发展也经历了纷争与融合,几经重视、不重视与重视的多次反复,最终确立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与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今天中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通过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嬗变、德育方法及内容和目标的变化等的探讨,指出:研究日本的道德教育并非是说日本的学校德育是无可挑剔的,而中国的道德教育是一无是处的,但学人之长,补已之短,这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教育的效果总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书宬     
《教师博览》2005,(8):56-56
《道德教育哲学与素材》丛书,《道德教育原理》,《美国人的道德教育》,《美德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行为偏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现实中,我们习惯于将简单的德育问题复杂化,习惯于单纯从教育部门和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德育工作,造成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脱节,突击性的"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