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
美国适龄儿童中流动比较频繁的群体可分为四类:移民家庭儿童、无家可归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军人家庭儿童.这四类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为此,美国政府通过美墨两国流动儿童项目、流动者教育相同起点项目、联邦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儿童项目、建立国防部内部学校、流动者教育计划等措施,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国政府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少蓉 《教育导刊》2008,(12):27-29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新群体,其义务教育成为教育界的新问题、难问题。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限定是其接受教育的障碍之一。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湖北武昌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情况为例,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限定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际边界被打破。城乡流动和城市间的人群流动也愈发突出,流动儿童问题也随之浮现。因此,有效地利用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概念,设计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相比普通城市家庭的儿童,特殊的环境使流动儿童产生了自卑、孤独和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此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相较于非流动儿童,他们的学校逃避心理尤为突出。同辈好友作为儿童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处于缺乏稳定居所及家庭支持的环境中的流动儿童而言。从同辈群体的视角分析了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缺乏同辈好友、同辈群体结构、同辈群体学习压力、同辈群体社会排斥等,并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流动儿童的学校逃避心理。  相似文献   

9.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从群体身份认同理论可知,当个体隶属群体时,会对内外群体身份的成员区别对待。该理论为研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归属的前提下,对其助人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外来务工潮,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流动儿童提升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些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真正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对现有政策实行一定完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14.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群体比较庞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途径,以高职院校志愿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的形式,凝练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25):135-136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流动群体产生,流动儿童群体不断扩大,学困生问题越来越需要人们关注,竖笛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音高固定、携带方便的木管乐器,已广泛进入流动儿童的音乐课堂。它不但能给学生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还能通过竖笛气息、指法、演奏技巧练习及合作表演可以有效培养流动儿童音乐课堂的注意力、合作力、视唱及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支持理念一要对流动儿童终身负责。流动儿童中的大多数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想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8.
社区援助是大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经受锻炼、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跨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流动儿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区援助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分析流动儿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援助流动儿童的可行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种国情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明确小学阶段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总量,本文简要阐述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