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是读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物的一种评价。你说冤枉吗?我们这些“生产”书报刊的“老总”们,心里最清楚:读者的评说是公正的。有错与无错,是辩证的统一。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很难要求一部书,一张报,一丁点儿差错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有错是绝对的,无错是相对的。但是,担负着生产精神产品的报刊社,可不能用“差错难免论”来搪塞读者,宽慰自己。眼下的事实是,读者——“上帝”一面在强烈呼吁报刊上消灭差错,为他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而另一方面天天“生产”书  相似文献   

2.
我是搞编辑出版工作的,但我是浙报的老读者。今年浙报的同志给我订了一份浙江日报,很感激。我是浙江奉化人,对浙江日报很感兴趣的,去年10月突然发现《今日关注》栏目,眼前一亮。这次寄来40多篇报道,我都看了,一边看一边在问自己,究竟能不能引起关注?看后觉得大部分能够引起我的关注。我觉得,记者自采的稿件质量很不错,很有深度,能够做到“冷热结合”。所谓冷热结合,就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分析、评说时头脑还是冷静的,很有分寸。刚才有人讲,《今日关注》多搞些舆论监督、热点评说的报道,我认为是对的。《今日关注》评说的成份、介入的成份是少了点。另外,记者编辑要敢于涉及某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以来,河南日报推出了一个新专栏《天下评说》。该专栏撷取境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天下”人看中国看河南的新视角。截至目前,已刊发文章近80篇,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反响。《天下评说》还引起国内主要新闻网站的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被新华网、新浪网等转载。《天下评说》引起读者和同行的瞩目,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为这个栏目是在深入研究读者需求、研究国际报道以及传媒市场之后精心策划的,体现了新闻创新精神,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读者了解“天下”打开一扇窗口开办《天下评说》专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4.
我读《无极之路》是在新春佳节。我被书中的主人公——无极县委书记刘日清廉公正、勤政爱民、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像刘书记这样德才兼备、与百姓水乳交融的父母官并不多见。所以我当时对人物的真实性竟有三分怀疑。读者的心境有时是相通的。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年近八旬的文怀沙教授在看过《无极之路》后曾对作者宏甲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  相似文献   

5.
"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不记得什么人这样说过,拿它来形容今年的图书零售业倒是十分恰当.八月间<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山西省介休市新华书店向看书的读者收"看书费",每小时一元.九月初,<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中关村国营与民营两大书店的"折扣战"拉开序幕,书业界忧虑,读者高兴,引发许多评说.紧接着<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久负盛名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变脸",部分店面受到金银珠宝的挤压有一组文字,既报道又评论,跟着又有<北京图书节名社新书五折卖>(见<中华读书报>).如此种种,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图书销售走向市场经济这一回是真格的了.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就是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至今是图书馆工作中最大问题.以我之见,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实行承诺制不失为一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心声     
编者的心声本刊1996年改版各期均已展现在读者面前,效果如何,尚待诸君评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一年本刊一直是在不断探索,及时总结,随时改进中走过来的。这些改进大多是由读者和作者的批评建议得到启发和促动。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大学图书馆学报》是读者、...  相似文献   

8.
《大宅门》是一部让人轻易不敢评说的戏。因为据说它是用当今最先进的什么“数字高清晰度”拍的,并且“集导演40年心血于一身”,“汇集着国内诸多的影视红星”(见相关报道)。连张艺谋、陈凯歌都被请出来玩票,中国电影界其他工种的头头脑脑们自然更是爱谁谁了。能有这么大的谱儿,据说是因为该剧导演郭宝昌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头儿(老大哥?),这就更有点儿吓人了。不过,也就是根据这么个信息,我终于敢放胆评说。首先,“第五代”是过气的一代。他们  相似文献   

9.
《新闻通讯》公开发行后,非但本省的通讯员、初学写作者订阅,外省的读者也订阅甚多。因此,《新闻通讯》应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一九八四年至目前的《新闻通讯》我都仔细翻阅了,觉得内容偏重于本省的多,尤其在评报方面基本都是就《新华日报》而说,其他辅导文章也脱离不了本省的报纸,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报纸为例来评说哩!既然读者的成份包含全国各地的,那就该顾及全国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日前,我在自己的QQ博客《策马入林见风致》里更新了两篇文章:《奥巴马效仿胡哥玩转视频》和《门冲渎职,害苦肚子》,前者是以网言网语评说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对全国发表网络视频讲话,是胡总书记半年前与网友视频对话的翻版,后者则是一篇生活日记。两篇博文让我得到10分,再过几天我的“QQ花匠”就能升到更高一级.2008年11月19日这天,我的QQ博客访问量超过2000万,位居腾讯博客总排行60多位(最高时曾居33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篇通讯具体的写作,诸如主题思想的提炼、事例的选择、段落的安排以及语言风格等,我不想过多涉及,因为自有业内的高手们去分析、评说。依托这篇稿子,我想说两层意思:一、热烈之中应保持冷静。细读这篇通讯,不难看出其高明之处:通篇跳出了与烈火搏斗的场面,回避了扑灭山火的过程,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写思想”上——突出了一个“情”…  相似文献   

12.
阿昆 《北京档案》2009,(4):44-44
开场白:评说档案三十年,从老一辈档案人的拨乱反正,到新一代档案人的发展创新;从硬件的升级换代,到观念的变化提升;你说,我说,见仁,见智,一吐为快。下期辩题为“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13.
两粒芝麻     
我有时候想,如果给报刊挑错也能作为一种职业的话,那么必定又会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我甚至打算建议,凡公认为指出错在何处言之凿凿的人,应该给予奖励.有的报纸大胆发表声明,凡纠正一个错字,奖励一元.这样做,既可视作明智之举,也可见编辑者纯净版面的决心和尊重读者的苦心.现在是:一方面号召挑错,一方面又不采取措施纠错防错,便出现错误太多,懒得评说;评说不断,错误照犯的恶性循环局面.比如禁止随地吐痰,讲了又讲,宣传了又宣传,收效甚微.后课以罚款,而且重罚,就起了显著作用.报刊上的字词错误,有些是误植,有些是作者编辑者均不甚了了,浑然不觉,同报纸的舆论导向,系列报道,重头文章比起来,虽是芝麻,但不可不察.理想的境界是:捡了芝麻,不丢西瓜,对芝麻掉以轻心是不对的.下面的两颗芝麻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14.
这个专栏主要是办给初学新闻写作者看的。很多初学写新闻者,常想得到具体的帮助,所以我们办这个拦目的目的,就是想满足读者的这种要求。因为是初办,没有经验,希望读者看后提出意见,以便改进。评说的意见不一定合适,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北日报今年推出的《读者与编者》专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许多读者积极参与这项读报评报活动。该报开办这个专版,目的就是让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工作,把报纸办得更好。这个专版开设有《请你挑刺》、《我为省报献一计》、《评报栏》、《栏目介绍》等栏目,敢于让读者“揭短亮丑”,献计献策,无形中架起了编者与读者紧密联系的桥梁,缩短了编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欢迎读者评说的做法,值得办报的同行借鉴。报纸办得好不好,读者最有发言权。读者的正当需求就是报社编辑的追求。报纸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开播于1994年元月1日的《焦点时刻》,是全国最早开办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10年来,该节目本着“坚持正义、激浊扬清;深入报道、公正评说”的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全省许多重大新闻事件作了深入报道,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了事实求是的分析,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坚决维护,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在听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  相似文献   

17.
阿昆 《北京档案》2007,(9):53-53
开场白:《评说档案演讲比赛中的阴盛阳衰》从本期拉开帷幕,欢迎读者来稿,特别期盼参赛选手现身说法,因为你们是参与者、亲历者,往往有更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篇书评文章。对由湖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阳海清先生编纂、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一书进行评说。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编纂此书的经过及其治学精神,本书的特色及其功用。认为该书是汉魏以来我国古代小学著作集大成者,它填补了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是一部颇有价值的专业工具书。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不久,我曾给自己树了一个目标:别人写过的东西(指主题、角度)不写。回顾多年的记者生涯,虽未完全实现上述目标,却时时告诫自己要写有新意的稿子,少给读者“老面孔”。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新闻专业。整天耳濡目染,接受了这样的概念: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给读者提供新鲜事实和思想,要使每一篇稿子能给读者以某些启迪。如果尽给读者“老面孔”,让人一见“似曾相识”,这是事业心不强的表现。多年来,我遵循师嘱,努力在实践中体现上述精神。(一)  相似文献   

20.
<正>"习总打的"是今年4月轰动一时的假新闻。从刊出后迅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普遍称赞,到新华网核实为假消息及《大公报》发布致歉声明,都发生在4月18日一天之内。随即,"习总打的"究竟是真是假让人感到疑惑,引起种种猜测,网络舆论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媒体案例,值得从专业角度加以认真剖析。时至今日,尚未见有比较学理性的探讨,故试作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