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描述金秋十月的一个上午,我和孩子们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倘佯。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进行……忽然,我班分外活跃的“小不点”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看他焦急的样子,以为他又给我打岔(上课时经常上厕所,成绩中等),就对他作了应允的点头。没料到,他是要给课文挑毛病”。“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他的语气是那般的肯定,“你看,插图上父子俩卷起裤腿,我们知道,那是水田,既然是水田,禾苗拔高一下,也不一定全枯死。”我一怔,哟,怎么回事?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说着顺手抚摸着…  相似文献   

2.
课堂,就像一首迷人的歌。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着我的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明亮的目光随着我的手势而闪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  相似文献   

3.
孩子刚转到这所学校不久。一天,孩子刚放学回家就很郑重地提出:"妈妈,能为我订一份《读者》吗?"我有些疑惑:三年级的孩子怎么想要看成年人喜欢的读物?"为什么?"我诧异地问。"今天,刘老师为我们朗读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刘老师朗读的时候流泪了,许多同学也哭了。"一贯嘻嘻哈哈的儿子一脸庄重。看得出,孩子还沉浸在老师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揠苗助长》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  相似文献   

5.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拿起语文书,开始阅读《金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读着读着,我便下定决心:校长论坛那天的研讨课,就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是学习《揠苗助长》这一则寓言故事,我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就在孩子们把书读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另类”的声音:“咿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我循声望去,见是班级中一个调皮的学生小健,平时上课就特不守纪律,我刚想批评他几句,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一些学生叽叽喳喳地附和着“是呀,是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相似文献   

7.
刘辉 《中国德育》2005,(11):43-44
我是一个高职三年级学生,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一个要多烦有多烦的固定程式总是困扰着、折磨着我。当我走路的时候,我不能像常人一样健步前行。只要一起步,意识中马上就出现了前进的模式:左脚先向前跨出第一步,右脚向右前方迈出第二步,走第三步时左脚必须跨到右脚的正前方,第四步则为右脚向前与左脚并拢。然后是第二轮,每一轮都是如此模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次序乱了,则要改正过来,否则会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8.
我从三年级起当这个班的班主任,现在已进入六年级了,以往习惯的是孩子们的天真、稚拙,但近来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如下变化。镜头一:我请学生用“拙”组词,一时小手林立:“笨拙”、“愚拙”、“弄巧成拙”、“拙劣”……词汇倒也挺丰富。手渐渐地稀拉起来,最后无人举手。不经意  相似文献   

9.
龚莉 《河北教育》2007,(6):24-25
最近学校来了师范大学的实习生,我也荣幸地被聘请为指导老师,带了4位学生:今天轮到实习生杜小燕教乘法的估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2).  相似文献   

10.
水皮女放了心,和我并排跑起来,晶莹的小牙在脖子上晃来晃去。 很快,我们看见了书上说的马,但是比书上的还多,一匹,两匹,三匹……数不清,管它多少匹,骑上去再说,可是马儿并不愿被人骑啊,都逃跑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简单电路,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与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去认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在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学生可以达成共识,如石块、砖头、瓷砖、粉笔等是绝缘体,硬币、金戒指、金项链等是导体,而对有的材料学生就有分歧,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潮湿的物体等,学生有的说是导体,  相似文献   

12.
纵览教材,其中安排寓言成语故事的课文并不很多。二年级(下)安排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免》;三年级(下)安排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四年级(下)安排了《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还有一些在积累运用中作为趣味阅读的内容。寓言以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深受同学们的喜欢。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恐怕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教学“瓶颈”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深人”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有“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新明 《今日教育》2006,(7S):65-67
【教学设想】《了解空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06,(5):29-31,15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学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学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三年级《找骆驼》一课,在学习句子“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后,笔者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但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笔者追问:“哪些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叹?”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最近,唐山市德源小学制定了一项新校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今后一律不准再说学生“笨”。这个发给每位教师一份的新校规,叫做《教师十禁用语》。其中规定,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准说以下10句话:  相似文献   

17.
杨聪 《教书育人》2008,(8):68-68
这节课上三年级第15课《争吵》。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上课前,我就准备了这本书。当我向学生介绍时,有些学生好奇地说,老师,您把这本书里的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看看和我们的课文一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和学产生和谐共振,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和最佳境界。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站在“前台”尽情地自主学习与自我展示。教学过程呈现非线性发展态势,课堂的即时生成多起来;教师也按照课标的“评价建议”,煞费苦心地捕捉时机,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可从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检测的反馈结果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余,而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足,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缺失。教师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足,思维水平低下、意志品质不高,此时更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组织和引领;再者,越是即时生成、活跃灵动的课堂,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9.
上个星期,上三年级的女儿参加期中考试,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竟然都只考了70多分,这在平时是很少出现的情况。在前一阵子班上举行的模拟测试时,女儿这两门功课都考了90多分,怎么才过去一个多月,退步得如此厉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评价手册》,从三年级开始便有“预习导航”专栏,这传递着一个信号,即从三年级起,就应该关注孩子预习习惯的培养。实施预习两年以来,教师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也一直在付诸行动,但究竟怎样指导学生预习,这其中的方法和步骤却极少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