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文化之根,是生命之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既有"工具"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工具性",是指作文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人文性",是指作文教学中体现的人伦情怀、人性之美、人生真谛等。可以说,悟性、灵性、情性、思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五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五个阶梯这五个方面的合理构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2007,(8):F0002-F0002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理解上,最恰切的比喻是皮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述。既如此,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坚决不能忽视而要兼顾“人文”,是我们信守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7.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混淆,给实际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文道统一的语文观。具体到教学中,必须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要贯彻发展语言和发展学习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纵观语教育史,对“”、“道”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有三种见解:1.以为主。语知识教学是语学科的基本任务。2.以道为主。语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性,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3.道并重。语学科兼具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杨波 《现代语文》2011,(4):110-111
一、语文和语文教师的尴尬 语文,这样一门原本注重人文关怀的的学科被异化成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语文是注重过程的,而现实世界却往往看重结果;语文是注重涵养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  相似文献   

11.
语文必须有“文味”,这本已无可置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语文试题把活生生的“语文”进行机械肢解,使语文失去了“文味”,应试的解剖刀群刀飞舞,使语文的“文”味也消失殆尽。还语文以“文”味,当然不是过时的话题。本文探讨几种学习语文的积极思维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教育身兼多种职能,多种责任。既要担负语言文字工具性、交际性的功能,又要承担语文思想性或人文性的职能,继承“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因此,语文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生活、语言文字的运用责任重大而深远,而教材正是语文教育的关键之一。这里浅淡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话说“工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越炒越凶。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工具说”似乎越来越接近“荒谬”了。有的同志在这场争论中则走得更远,甚至认为“工具说”导致了语文教学“伪圣化“、“技术化”,禁绝个人语言、多元解读,制定一个公共的话语套子让师生使用,程式化、训练化,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进而对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大加挞伐。综观这些批判性意见,客观地讲,也的确指出了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和“工具说”的一些缺陷,发人深思。但矫枉过正是要有一定限度的,不应脱离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16.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将语的“工具性”与“人性”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以提高他们的语素养,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探索的。同时,我还尝试了一些方法,且称之为“开放式语教学”,现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是集文学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贯彻"文道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汪周胜 《阅读与鉴赏》2007,(7):30-32,26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向来为人们所熟知、所重视,而它的人文性,曾长时间被搁置,甚至被否定。很显然,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与人教育是并行不悖的。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教育。体现人关怀往往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其各领域环节中渗透人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一个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以下所谈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