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兼介、连、动三类。作动词用较为明显,读音也有别(如“和稀泥”的和),毋庸赘述。但当其出现于两个同一性质的实词或词组之间,组成联合词组时,究属连词还是介词,有的就较难分辨了。为了使问题简化一些,不妨先把较易分辨的两种情况摆出来。一种情况是,由于介词不能和动词、形容词组成介词结构,所以出现于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的“和”一般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平常说话、阅读或写文章时,经常运用"和、跟、与、同"这四个词.许多语法书中也谈到了这四个词既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使用,但都只是从定义上简单地作了介绍,恐怕还难以将它们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或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究竟是介词还是连词准确地区别开来.在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学,看到一句话中有这几个词,就认为是连词,还有的同学象猜谜语似的回答.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它们加以辨认与区别.  相似文献   

3.
怎样辨别连词“和”与介词“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兼有连词和介词的作用,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有时难于分辨。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黄明和杨亮都是一个班的学生。②黄明和杨亮说了一阵子话。③黄明和杨亮不认识他。④黄明和杨亮一起上了街。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一些学生问起连词“和”(跟、同、与)与介词“和”(跟、同、与)有什么区别,我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向他们解释,效果良好。一、看能否调换位置。连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双向性,可以对换而其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单向性,不  相似文献   

5.
“以”在文言文中兼属介词和连词,为了更准确地辨别这两种词性,现将其用法和表现形式归纳如下,仅供参考。一“以”作介词时,是单向性的组合,它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  相似文献   

6.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9.
介词“因”由动词“因”直接演变而来.其基本的核心的语法作用是表示依凭、根据。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陋就简”。稍加引申,有趁着、通过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分,在教学上是个难点.有时容易分辨,有时就不容易分辨.先看以下例句: 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⑤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⑥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壁之战》) 以上几个句子,例①②就不容易分辨,其他几个例子虽较容易分辨,但如果不掌握一个明确的标准,有时也会搞错.那么究竟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学科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不少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其中,位于一个句子的结尾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的“介词短语”究竟做补语还是宾语,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看法,直到现在也没有一种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固定的结论。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一些例句的分析,结合动词、介词的不同性质、语音的停顿、音节的多少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的句子,做出不同的分析,试图对位于句尾的“介词短语”究竟应该划分为补语还是宾语,做出一个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陈述。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有些词以-ing或-ed结尾,貌似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但这些词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分词却完全不同.它们不要求有自己的明确的逻辑主语.实际上它们已被当成介词或连词使用。本文就这些词的用法分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于”字句中的“于”一般被看作被动句的标志.本文从“于”的介词系统的角度揭示介词“于”的功能不在于表示被动,“于”字句仍属于意念被动句.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以”是常用虚词,词性比较复杂。下面就“之”作为介词、连用的用法进行简略分析。一、“以”字作介词用1.“以”同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时间、方位、原因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依靠”“按照”“凭什么  相似文献   

15.
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用来介绍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标准、条件、时间、处所、原因、对象等等。而连词是连接词、词  相似文献   

16.
古文中以有连词和介词的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该如何准确地判断呢?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这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而连词是连接两个或  相似文献   

17.
“和”(“跟、与”同)在句子中,是作介词用还是作连词用,这在几个事物名词作联合词组充当主语时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例: 机智和勇敢是战士的本色。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不难看出“和”的词性。而在几个人名作联合词组充当主语或构成主语+状语结构时,就不能一目了然。前辈为我们指出了三条区别方法:其一,“和”之前后两个词是否可以相互换位;其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开远方言中,"挨"既具有动词的意义与功能,还具有复杂、多样的虚词意义与功能。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挨"的介词意义与功能;2、"挨"的连词意义与功能;3、"挨"构成的处置句和被动句;4、结语。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