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讲课都有“断课”的问题。有的教师讲到哪断到哪,下课铃响便断课。这样的断课法,势必造成断得突然,起得困难,学生印记不深,课堂气氛冲淡,待至再上课,教师承上费劲,启下费时,一堂好端端的课便会因此而逊色。久而久之,学生听这样的课便觉索然寡味。那么,怎样断课呢?笔者以为不妨采用以下教法:悬念断课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时,灵活地随着下课铃声而设悬念断课。譬如:“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将相关系如何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们连很好地隐蔽在高地下面的山沟里,那么,邱少云是怎…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听课的习惯为边听边记教学环节,以便于课后点评。可那堂课一下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也没有记下一个字。课后,他激动地问执教教师:“请问,您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3.
唐国友 《中学文科》2009,(16):74-75
作为教师,也许会听到你的学生课后议论:某节课,感觉时间很慢,盼望下课;某节课,感觉时间真快,不想下课。你听了,也许会感觉有点刺耳,有些感叹。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相信也有同感,有些教师上课学生很喜欢,而有些教师上课学生很厌烦。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形象和魅力,二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前者为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主观因素可以靠后天学习得以改进、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听到生动的课、感兴趣的课,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有特色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下面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4.
陈逸云  杨雄 《物理教师》2006,27(11):7-10
1问题教学模式的由来1999年,笔者在连续带出了两届高三毕业班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感觉到最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有几个:(1)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并且自己认为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但学生下课依然有一些问题不明白;而且学生感到  相似文献   

5.
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苏教版语文一下),课近尾声,由于某个班上体育课提前下课了,学生三三两两、叽叽喳喳地从教室门前走过。学生们以为下课了,有些坐不住,开始躁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心中的铃声     
教师上课拖堂,漠视下课铃声显然是种很不好的教学习惯。一方面剥夺了孩宝贵的课间休息时间,另一方面严重影了下堂课教师的情绪。如果教师进教室,生都低着头做着上一节课留下的作业,沉浸在对上一节课知识内容的记忆中,这节课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对新知识学习是很不利的。为了提醒教师不要拖堂,可以在教室挂一只钟。这说明学校也看到了教师平工作中的问题,提醒教师要注意准时上、下课,还孩子们应有的休息、娱乐时间。孩子而言,控制权在教师那里,当教师微着说:“马上就要下课了,还有几个习题想讲完了再下课,可以吗?”孩子们能说吗?所以,作为教…  相似文献   

7.
“课尾”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断课”前,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文字语言、体态语言和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尾”。一般可采用以下的形式: 一、“复现型”课尾教学艺术 复现是指所学知识与技能的重现。但这种重现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教师对学生已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精心  相似文献   

8.
孙双金 《教师》2013,(5):1-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举的案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听课时他总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可那堂课讲课教师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他笔记本上没有记下一个字。那节课太吸引人  相似文献   

9.
牟丽娜 《教师》2014,(27):95-96
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都有"课堂总结"这么一个环节,我们一般都把它安排在最后,有时也将它安排在拓展延伸之前,或因为时间关系干脆将它简化。但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是不是真的发挥出它的价值了呢?一堂课接近尾声,下课铃响时教师匆忙一问:"学了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然后喊几个学生回答,说完就点头示意其坐下,最后总结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关于学生总结了什么,教师全盘肯定,有时候说上几句浅显的评语也就过了,但这些总结性的话语相信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说了,学了这节课后还是这  相似文献   

10.
悬念法。电视连续剧往往在情节转折时,毅然“断集”,留下悬念,使观众欲罢不能,悬悬而望。教师也可如此设悬念下课。如教《小麻雀》时,下课铃声响时教师设置悬念:“小麻雀的结局怎样呢 ?到底它死没死呢 ?”   延伸法。下课时间将临,教师用幻灯或板书,将本节课的内容、要点,同时也将下节课的内容、要点展示出来,让这节课与下一节课虽名中断而实连接。   引用法。教师还可引用名言名句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如教《纪念白求恩》,下课前,教师可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悼念他的挽联作结语:“万里跋涉,树立国际和平,堪称共产党模范…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要正确掌握和分配时间,就免不了要看表。看起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颇有讲究。因为教师每看一次表,在学生中都可能会发生“信息反应”。比如有一位教师,他每次看表都是在离下课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位教师一看表,就意味着快下课了。学生由于得到即将下课的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神经由积极思维的状态立刻松弛下来;注意的指向发生转移;产生下课的欲望等等。这样,以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一些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每节课要看五六次表,更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干扰”。因此,教师看表要具有隐秘性,不被学生所察觉。第一,教学经验不多,上课时需要多次看表的教  相似文献   

12.
语言教学目标如果直露地锁定在语言形式与准确性上,那么教学就属于形式中心教学,或者叫显性形式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语法教学即属此类.其典型特征是:展示、解释,并机械地操练含有某些语法形式的句子。如在教学片断1中,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新授定语从句。教师先对图片一下面的例句进行了简短的语法解释.然后和学生展开了下面的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3.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许多教师都能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他们在开课时用尽十八般武艺 ,形式多样 ,激情导入 ,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但有的结尾却难如人意。小结时啰嗦杂乱 ,用语不简洁、不明确 ,让学生感到厌烦 ,虎头蛇尾 ,草率收场 ;甚至千篇一律地说 :“好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结尾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能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给一堂课的教学留下了遗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下一番苦功 ,让课堂真正做到“课末始兴已浓 ,课正行兴愈浓 ,课已毕兴犹浓”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 ,成…  相似文献   

14.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与“导课”相对应的。导人是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法将学生领进课文当中.使他们先人为主地对课文产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断课”则是在语文教学结束之时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断而不断”。也就是教学结束了,  相似文献   

16.
快下课了,数学老师问:“今天课上还有谁没发过言?”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表示自己还没有发过言。老师和笑咪咪地说:“这是我的疏忽。现在我再提一个问题,请你回答。”当这个学生正确地答完老师的提问,高兴地坐了下来以后,教师才小结全课。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们在教学中极力地体现课标这一精神,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强化运用.但是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语言应有启发性教学语言只有具有了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一位美国历史教师是这样来上一堂课的,他一进课堂就明确地说:"这节课白人可以自由活动,黑人不可以,必须……"黑人学生听了很生气,问其原因,教师说:"没有什么原因,白人本来就应该享受这样的优待。"黑人学生非常愤怒,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无论语文课堂注入怎样新的精神,无论语文课堂有什么样的改革,高效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何构筑理想的高效语文课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去把握。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立场和作用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也许语言很精彩,也许知识很渊博,也许赢得阵阵的喝彩声,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学生这节课究竟学了什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热  相似文献   

20.
英语对话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总把课堂上成语法课或是阅读课,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其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点,而忽略了对话教学的交际功能。可是,现在许多教师对对话教学的尺度把握不准,将对话课上成了"说话课",只追求语言交际效果,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却忽视了中学阶段语言基础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