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鹏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5):65-68,74
"行"义动词在古汉语中不胜枚举。"概念要素分析法"是通过维度分析,运用"概念要素"来剖析词义结构的方法。概念要素进入到一个词的词义结构之中,叫做词化。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以主体、对象、方式、目的等多种维度作为考察重点,既能很好地对古汉语"行"义动词词义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基本的词化方式,又能清晰地展现其演变模式。以词义为中心,探究词化方式,梳理历时演变,有助于我们对古汉语"行"义动词的词义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说”字与现代汉语的“说”的意义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陈述,解说。如:(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5.
"概念结构"最早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后来由语言学家应用在语言学中。但目前"概念结构"仅应用于外语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应用于古代汉语,本文试图通过前人对"概念结构"的研究,探讨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以期使我们对古代汉语的动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动词”有两种情况:(一)“一”是数词;(二)“一”是副词。搞清这两种情况,对于语文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一数词“一”十动词先看例子:①“嗯,你把这捆谷草打开看一下”。存锁打开一看,没想到里边还夹着几个小谷穗。(赵建山:《接过前辈的扁担》  相似文献   

7.
谈动词+“到”叶家旺现代汉语里,“动词+到”这一格式的句子很多.如,“等到半夜”、“跑到门口”、“火车一直开到北京”、“我走到公园里”等例句,有的教科书里把这类句子中的“到”与后边的部分合起来视为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有”在古汉语中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依据“有”所具有的词性为纲,对“有”在古汉语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与“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它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多数关于古汉语虚词的论著,都只把“既”看作时间副词,而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程度副词用法。本文拟对副词“既”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名动词转类的条件及过程,区别了古汉语中名动词转类内部兼类和活用的关系、名动转类和“读破”的关系。同时,我们对古汉语中名动词转类的原因给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来说,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1)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鹤仓公列传》(2)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劝学》例(1)中的不及物动词“生”,后带宾语“死人”,即由普通用法转而为使动用法。“生死人”就是“使死人生”,意思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例(2)中的“天不能病”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文章词约而义丰,读古人文章当咬文嚼字,一个宇也不轻易放过,才可求得:“甚解”,自不待言;我以为要真正读懂古文,有时还须于无文字处求文字,万能窥知其“个中消息”。笔者最近在备课中发现:古汉语中,动词“使”后省略兼语的句式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意思,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虽不是秘密的,但却是隐含着某一秘密目的的意思;如果省略的兼语是代指说话人自己的“我”字(包括复数的“我”和代指我方的“我”),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并非词类活用,而是其性质功能所在,词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词。有的还破音异读。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数量有限,特征明显,便于统计分级。基于物性角色分类,功用角色占比最高,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论元角色,施事动词和工具动词占比最高,占据主导地位。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的变音形式则趋于声调上的微调,尤其是趋变为四声,其次才是改变声母韵。英语中兼具名词和动词义的单词有一小部分也发生了变音,同样趋于重音移位、元音音素向发音中舌位跨度相距不远的音素变化的微调方式。分布式形态学则展示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的句法构造,其中及物动词带有施事特征,表示事件;不及物动词带有变化特征,表示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派生出不同的词法特征,如名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助词性、连词性等。这不仅仅是历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只是它们分化的方向之一。通过考察,文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是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的词法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心理动词由于内部复杂,统一界定难度很大。文章尝试分为正向和反向两类,并分别从形式上给出界定框架,然后对前者做了细分,将那些用法更接近于形容词的心理动词提取出来,且根据它们的特点设定一个框架。又在这3个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对《动词用法词典》和《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心理动词作出判断和归类。  相似文献   

20.
在"N1+以介+为+N2/V"构式中,"以"与前句的某个NP之间原本存在"介词"和"介词宾语"的逻辑关系,后来,这种逻辑关系消失了,"以"和"为"便凝固成为一个动词。在演变的同时,动词"以"已存在,动词"为"也存在系词化的倾向,这两个条件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