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吴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蜀关系萌发于赤壁之战,在樊城之战到犭虎亭之战期间,从联袂伙伴转变为敌对政权,而后经过正式签订盟约,长期处于友好互助的状态,可以说是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的产物,对三分格局的形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来自曹魏的严重威胁,保持正常的外交往来,为吴蜀两国的生存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彼此潜在矛盾的激化,两国关系一度跌入深谷,可见吴蜀统治者立足于本国利益,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总带有一定的谋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所形成的吴蜀联盟在客观上是孙刘联合拒曹的军事、外交产物 ,联盟的缔结始于荆州之争 ,也随着不同割据势力对荆州政权的争夺而不断强化和弱化 ;由于孙吴政权在吴蜀联盟中占据外交的主动 ,因而从其主观上看来 ,吴蜀联盟更是孙吴“限江自保” ,乃至“总括九州 ,志成帝业”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吴蜀联盟     
三国时期的吴蜀联盟并非从赤壁之战时起就存在,它经历了一个由联合、纷争到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首我国诗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山水诗,更能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宏伟博大的思想情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20岁举孝廉,汉献帝初,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后迎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最后击败袁术、袁绍等军阀,统一了北方,形成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位至丞相和大将军,封魏王。曹丕称帝,追…  相似文献   

5.
坐落于资水之北的古城益阳,在孙吴统治时期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吴蜀奋力争取的古战场,而且是孙吴镇压山越人反抗的据点之一。所以,在半个多世纪里,孙吴一直将益阳置于部都尉下进行军事管理。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84页:“孙刘联军胜,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表述不准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只是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220~222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本第77页有明确表述。另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61页“赤壁之战”条:“……基本形成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说失诸简单$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7.
赵萱 《初中生》2006,(7):70-71
话说当年魏蜀吴三国鼎立,那是一个兵刃相见的时代。事隔一千多年后,在一个弹丸之地,当年的纷争场景再现了。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后,帮助刘备开辟荆、益之地,联吴抗曹,最终把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现实。诸葛亮是“三国鼎立”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在这一历史时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新课《三国鼎立》时,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当作历史事实讲给学生听,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鼎立的时间,标志及原因三个方面,关于鼎立的时间与标志,不能以几次战役为依据,应看其三政权何时同时具有独立政权的实体而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单从一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从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深层内因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将鼎立的标志与鼎立的发展和巩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以后,蜀汉政权依据周边不同的政治格局,灵活选择防守策略,建立了一条比较稳固的边境防线。在经济、军事实力皆不如魏、吴两国的情况下,蜀汉依然能维持三国鼎立格局达数十年之久,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正确的防守策略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军事问题成为中心问题。三国兵制在产生、演变、固定化过程中均有同有异。相同之处集中反映了三国历史的总体特征,相异之处则体现了魏、蜀、吴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发表了陈东亮老师《在故事中细说,在追问中遐想》一文,主要针对初中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对这篇文章格外关注,认真阅读之后,认为这篇文章以曹操故事为线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了资  相似文献   

14.
本课在教材中的体现基本上落实了初中历史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前后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两大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教材对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曹操兵败赤壁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其实赤壁战后并未完全形成均势。曹操占领汉中后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趁机入蜀,消灭刘备,并进而沿江东下消灭东吴,统一中国。而遗憾的是曹操最终放弃了汉中,而刘备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这个入川的门户、蜀汉的生命线,以与曹操抗衡。汉中的得失与归属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老师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简要分析,采用自己的方式,或者是阅读分析教材,或者是相互探讨交流,或者是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自己来分析总结一下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 ,宋、辽、西夏三政权长期并立。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 ,远不及北宋与辽朝 ,但西夏政权却长期存在 ,并与北宋、辽朝相抗衡。其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北宋与辽朝南北对峙 ,西夏成为维系宋辽间平衡的砝码 ,也因此形成了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局面。这种三国鼎立局面 ,又成为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缅怀先主知遇之恩和决心兴汉讨贼的虔诚心态,透辟地论析了三国鼎立的时局,提出了出师伐魏的种种理由,阐明了内心深处对后主不善治国的忧虑,陈述了多年来为复兴汉室辅佐二主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19.
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中,各派军阀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加紧了对各类人才的笼络和争夺;伴随着人才的聚散,军阀力量彼消此长.魏、蜀、吴三国统治者既是这场人才战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本文仅就三国鼎立确立前人才特别是智谋人上的流动趋向及其谋略对三国鼎立形成作用作一探究,旨在说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赤壁笔战意未休湖北钟祥师范石泽镒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时间虽已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但赤壁战场的所在,却一直为后人争论不休:自南北朝以来,在湖北省境内,江汉流域之间,竟先后发现了九个赤壁,且都有人指为周瑜破曹的古战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