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梓 《中国教师》2009,(21):28-29
<正>根据宋元强先生的统计,中国自唐朝迄清朝,进士科有732榜,录取进士106735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有599人。这近600位抡大魁者,从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千万秀才中脱颖而出,是科举队伍乃至整个知识阶层的代表。社会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光耀荣宠,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德行事功呢,在传  相似文献   

2.
大窘 《初中生》2011,(31):14-15
阅读背景:现在,很多人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如"湖南省文科状元"、"北京市理科状元"等。这些叫法,到底合不合适呢?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这份  相似文献   

3.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11):14-15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  相似文献   

5.
漫谈状元     
河边 《中国考试》2006,(3):56-59
状元探源“状元”是科举开科取士的产物。科举指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科举包括文、武两项常科。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文进士科是科举的开端;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以“进士及第”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也称“殿元”、“鼎元”、“魁甲”。宋初,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  相似文献   

6.
若说状元驸马 ,得先从状元谈起。何谓状元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起于唐代。科举制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 (省级的考试 ,考中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礼部主持的三年一次的由乡试考中的举人在京城参加的考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问的考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何谓“驸马” ?相传 ,秦始皇经常出巡 ,每次都要大显军威 ,组织一支庞大的陪巡队伍 ,为防不测 ,秦始皇就在队伍中安排了许多“副车”。每辆“副车”内都坐着一个同秦始皇服饰一样的“替…  相似文献   

7.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科举制,较之唐代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录取的人数比唐代数十百倍地增加,授官也较唐代优裕而容易。唐代各朝的科举考试,最为士子所青睐的进士科,录取人数,一年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至于像玄宗开元八年录取进士五十七人,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加上诸科及制科人数,每次亦不超过百人。宋代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以宋太宗朝为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太宗即位  相似文献   

9.
谈“状元”     
“状元”一词与科举制密切相联。科举始于隋,然隋无“状元”之称。“状元”唐代始有,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为礼部试,又称省(尚书省)试。省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种类较多,进士科乃常科之  相似文献   

10.
通读周腊生先生的《唐代状元谱·唐代状元奇谈》后受益匪浅。这是他状元研究系统工程中的又一本力著,是状元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它不仅集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于一身,而且其研究独树一帜,考证别具匠心。对它的专业和权威评价已尽在书前的两篇序中,笔者不再赘言。我看后的感觉就是没有超人的毅力、没有过人的细致是完成不了这种宏篇大著的。看的过程中,发现书中尚有些编校错误,尽管瑕不掩瑜,但还是应该指出来,以就正于作者与天下方家。 【之一】第182页第4-5行载:“本朝举行进士考试6次,共取进士26人(首次取士数缺),应有5名状元……”,…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批判。但科举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许多人并不清楚。《山东历代状元》的作者马文卿同志特撰此文,揭示了历史真相状元,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我国科举考试常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其中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所以居进士首位者又称状头。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长达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状元不仅成为读书人苦苦追求的最…  相似文献   

1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江湖夜雨十年灯,为的就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能高中状元那是何等的荣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鼎元。  相似文献   

13.
以往人们都认为在中国科举史上,辽宁文士无人中状元。本文经考证认定,金代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人奥屯忠孝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女真进士科第一名,即状元。辽阳张甫,与奥屯忠孝同年中进士,为词赋科状元。此二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位辽宁籍状元。  相似文献   

14.
正乱点鸳鸯谱唐代的科考,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郑熏知贡举,录取30名进士,挑选状元时,郑熏撇开了众多优秀者,偏偏注目于成绩平平的颜标,将其点为状元。原因是,郑氏一见颜姓就想到颜鲁公——颜体的创始人、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便料定颜标必是颜公的后代。将其点为状元,既可告慰颜公在天之灵,又可弘扬忠良正气,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历504年,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共取进士51,624名。每科均分三甲录取,一甲均为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明清科举考试共取状元、榜眼、探花各201名。按籍贯统计,201名状元中,江苏省66名,将近全名额的三分之一。其次渐江省40名,江西省20名,福建省15名,安徽省14名,山东省11名。再次依序为河北、广东、湖北、广西、陕西、湖南、河南等省。四川、贵州最少,每省尚有状元两名,而  相似文献   

16.
科考之初隋炀帝时期,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相似文献   

17.
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的五代状元名单中都列有丘旭和乐史。其实他们是同榜的南唐进士,一榜出现两个状元殊属失考。 宋·马令《南唐书·丘旭传》云:“丘旭,字孟阳,宣城农家子也……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然自励弥笃,不以为耻……再就乡举,明年春试《厚德载物赋》,旭为第一。”有人据此以丘旭该科状元。其实,这是个误会,考赋得了第一,并非就是进士第一,因为不光只考一场赋。又,《十国春秋》卷一一六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该举数升降,…  相似文献   

18.
唐朝继承了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开创了一个科举时代,“状元”一词在唐朝后期。特别是五代时期流传开来。何谓状元呢?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节讲唐朝科举制度时说“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其他辞书类譬如《汉语大词典》的“状元”词条解释也差不多,认为科举时代称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唐群状元,三年一考,举国之大,仅一人而已。所以,即使是那些踌躇满志的人,大都把中进士当作目标,而不敢再有更大的奢望。但幸运有时也会接连而来,形成状元家族的罕见现象。唐代的家族状元,都在晚唐。父子状元有咸通十四年(873)的归仁泽...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0,(7):52-52
古时的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中状元成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钳制,一生都未能大展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