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理解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进而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有不少学生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而形成了草率看题(只父注具体的已知数据,而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些则根本看不懂考题,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审题,即解题前的读题和对题目内容的分析理解,是求解物理习题的首要环节。审题不当必然造成错解或无法求解。一般来说,审题程序可分为初读、复读和重读。 一、初读 即了解性读题。通过初读,要弄清题目中讲的是怎样的物理过程?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为了使题目所述  相似文献   

3.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对于我们学校的 学生来说物理审题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审题中总是出现各种 各样的问题,比如:没看清题目所提供的物理符号;忽略了题目 中的隐含条件“找不到关键词;经常性忽略题目所要求选的是 不正确的,对于较长的题目中没办法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反复 读题后仍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考查物理科的主要方式是解题.尽管物理题目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解法,但是对于常见的几种试题的求解,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把握.1.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审题.审题就是理解题意.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明确题中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状态,涉及哪些物理过程.同时还要明确哪些条件是已知的,什么是要求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物理审题时,往往碰到两类条件:显性条件和隐含条件。显性条件是题目明确给出的物理量或物理状态。部分难度较高的习题隐含条件往往在过程分析中,不易发现。挖掘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采用合适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有些高考物理试题对考生来说,突破的难点不仅在于题中物理过程的复杂多变,更在于这类试题中物理条件的隐散难寻·如何迅速识破高考命题中的隐含条件?仔细审题,从关键词语、物理模型、现象、状态、过程中去寻找挖掘,化隐为显,从而获得突破·一、隐含在物理现象中研究物理问题总是从分析物理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例1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宣布了下列科研成果:银河系中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108kg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命课堂教学关于物理问题的学习、思考、研究和总结,笔者仅对初中物理解答各种类型的物理问题习题,可以归结"三步法"环节的思路.即对物理问题(习题)作认真审题→精心构思→仔细解答.具体内容是:1.认识审题.是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所阐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所研究物理问题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冯林栋 《物理教学》2010,(6):60-60,28
每年高考,许多考生走出考场后对自己在考试中的失误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而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环节抓得不好。如错看、漏看题目的条件或设问;未能分析清楚题目涉及到的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不能准确地选定解题的规律;解题步骤不规范、不完整等。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审题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不愿意在审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总是担心审题占用时间多会影响解题的速度。二是有些学生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审题训练不够,没有真正掌握审题的要领,不能做到科学、快速地审题,耽误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理解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进而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有不少学生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而形成了草率看题(只关注具体的已知数据,而不注意分析物理过  相似文献   

10.
尽管物理题目没有一个普适用的解法,但是对于常见的几种题的求解,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把握.1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审题.审题就是理解题意,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明确题中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状态,什么是要求的答案.审题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挖挖出题目中已给的隐含条件.许多隐含条件从题目叙述中即可看出,例如题说“从地面提起一个物体”这就暗示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是零;有的是隐含条件包含在物理模型中,例如“理想变压器”这就包含其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这个条件;有的隐含条件包含的在物理概念中…  相似文献   

11.
1破题方法1.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应字斟句酌。最先应感知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命题者的意图,然后挖掘题目的内涵。特别关注的是:捕捉关键词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定条件;挖掘隐含在物理过程、状态及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从而破除“陷阱”。隐含条件在题设中有时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甚至是几个字。这些字、词、句就在限定句子中找,也就是通常说的“的”、“地”、“得”结构中找。1.2画草图,将物理过程情景化和形象化画草图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最先应感知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挖掘题目的内涵.具体方法是:捕捉关键词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定条件;挖掘隐含在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审题能力是高中物理解题的基础和关键,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题成功的根本。所谓审题,不只是读题,是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分析出题目所给的条件、物理过程和形成的物理情景,准确建立物理模型,从而找出遵守的物理规律。审题是要把题目的具体条件和过程审出来,把遵守的规律审出来,把具体模型审出来。审题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个思维过程。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物理审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审题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一、通读全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所叙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准所要研究的对象,搞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断章取义,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审题     
审题是能否正确、全面地解答题目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审题能力差,揭示不清题目中所叙述的物理情境,势必所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面对物理过程较为复杂的题目时,就会束手无策,理不出头绪.本文就如何审题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同学反映,高中物理教材学习起来不是很难,但是往往一旦做起题目来,就无从下手,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笔者认为,物理题目解答上出现难度,通常是对物理试题的分析不到位,理解不透彻等原因所导致的.物理题目解答过程中,审题很重要,它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题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审题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审题的偏差会使失分很严重,甚至无法正确解题.因此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目的的进  相似文献   

17.
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绝大多数是由教师命题,学生按教师意图或划定范围来进行写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常常听到学生们这样的提问:“这个作文题该咋写?”“怎样审题?”在学生习作中“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离题万里”等毛病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审题是作文成败的第一步。 一、如何审题 怎样审题?审题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共同性的东西?是否有规律可寻?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为此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即:“五弄清、五确定”:一、弄清题目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确定文章的文体;二、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和范围,确定文章的基本内容;三、弄清题目的重点(题眼),  相似文献   

18.
“原子和原子核”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几乎每年都考·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其中原子物理部分试题具有如下特点,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出现了以科技前沿为背景的信息题·解决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捕获有效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仔细分析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并从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然后,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例1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与其合作者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  相似文献   

19.
郭继东 《考试》2010,(7):51-52
一、考生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够,不能紧扣主题 审题是写作的关键所在,仔细审题才是深刻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写作要求。不论是文字提示写作还是图表类写作,都要仔细审题,弄清写作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审题的目的是弄清题意和理顺解题思路.弄清题意就是明确题月的研究对象和各种条件,包括已知的,隐含的和未知的各种条件.理顺解题思路则指整个解题过程应当分几步,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最后又怎样求出答案来.因此,整个审题过程人们常简称“分析”.通常,人们把至少研究两个物理事件的题目,叫做复杂物理题,或称物理综合题.比起只探讨一个物理事件的简单题目,物理综合题的审题过程和方法都要复杂得多.根据在审题过程中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向和方式上的差别,物理综合题的审题方法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一、正向分析从题目的已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