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语句的重复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祝福》中就有多处重复,有时是完全重复,有时是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每一次重复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极其不幸命运的悲剧性审美观照,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和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及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直被当作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环境,文化内涵导致了祥林嫂与海丝特·白兰性格发展和命运走向的不同。本文在浅析两位女主人公差异的基础上,着重透视了它们所面临的男权主义统治的共同背景,从而揭示出她们丧失自我主体成为物化了的附庸的共同本质,以及他们成为男性文化下贞洁、禁欲等女性价值观念的牺牲品的共同遭遇;并剖析出作者本身在深切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不自觉流露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5.
鲁镇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病态社会的缩影,它的背后是一个吃人的大环境。祥林嫂是中国千千万万底层百姓中一位不幸的女性,无论她如何抗争,都不能摆脱“被吃”的命运。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演典型悲剧结局的分析,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对挖掘作品主题的意义有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一部倾力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命运的优秀短篇小说.通过对祥林嫂在封建时代被夫权、父权、族权、神权"四权"交替压迫,直至被摧残致死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在无情揭露和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同时也痛心疾首地暴露了祥林嫂的不觉悟.可以说,在那个万恶的封建年代,作者塑造的祥林嫂这个形象无疑是千万个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五四”洪流席卷了千年封建文化的河床,许多觉解的思想家从解放妇女的角度激烈批判了女子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封建节烈观,为妇女解放运动摇旗呐喊,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对经典文学作品中进行评析,因而误读甚至曲解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拔高,要么眨损。女权主义思想的涌现,为我们客观公正评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笔者试从女权主义理论视角,试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以期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虽然有着一样的悲剧人生,但她们经历着不同的苦难际遇。本篇通过对丈中两位悲剧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是不起眼的渺小人物,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样的艺术形象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9.
姓名:无,大概姓卫 籍贯:应该是卫家山人 相貌:模样周正,但相貌前后变化极大 家庭关系:前夫祥林,继夫贺老六,儿子阿毛 出场篇目:人教版必修Ⅲ教材中《祝福》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  相似文献   

11.
湘云新论     
文章从身世、性格、诗才、爱情婚姻悲剧、思想意义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湘云进行论述,从而赋予其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家”是印华女作家的书写核心,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在不同层面隐示着印华女性的种种归属取向:对于家国意义上的大“家”,在印华女性学中,表现为以印尼为家;对于化意义上的“家”,它指向以中华传统化为核心、杂糅了印尼传统化的化之家;对于在两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它包含了女性的爱情理想和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在她们的学中则表现为女性对婚姻之家的自觉维护和归依。  相似文献   

14.
熊婷 《英语广场》2012,(3):18-19
The novel Waiting describes Kong Lin,a common,ordinary even pedantic military doctor waits for more than 18 years to have the divorce with his wife in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get married with his lover.By the author's vivid illustration about the personalities and fates of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the novel emphasizes the misfortune of people in that era whose freedom and desire are restricted to the rule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moment and shows the view of waiting with regard to wisdom and philosophy,encouraging the reader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fe,society and especially to the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一反传统的英雄或才子加美人的喜剧婚恋模式,写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傻子和美女的非同一般的婚恋悲剧,这种悲剧不仅是红颜女子的,也是男人的,也是命运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在婚恋观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正视盲目追求现代性所带来的认识误区,又要考量传统婚恋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实践意义上,物化与享乐主义思想,逃避义务、虚无责任的态度,违背善良风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利于积极婚恋观的培养,而贤贤易色、相济相生、互敬互爱、忠贞不二等传统婚恋道德有助于健康婚恋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全文从《杀夫》的文本出发,回复到李昂写作的历史上下文之中去,力求说明以《杀夫》作为女性主义写作代表的失误与偏识。事实上,《杀夫》只是一篇在启蒙传统之下的对于经典的戏仿,它的创新性明显不足,标志性意义明显不强。《杀夫》对于反封建、性意识等问题的启蒙向度十分明显,却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9.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化中,婚恋家庭不只是个体男女的简单结合,而是丰厚的化内涵。本试图从多个层面解读新时期小说中所包容的婚恋化的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