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有句云:“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写的是挖土建城中发现女鞋一只,作弓弯样,仅三寸许,引来众人观看。翻阅稗官野史,也发现不少对妇女缠足的记载,十分有趣,十足心酸。缠足始于南唐,据说后主李煜的一个嫔妃姿色出众,长于歌舞,以白绸裹脚,使脚变小,能在一个六尺高的“金莲台”上翩翩起舞。由此,缠足之风始行。到了宋代,缠足习俗从宫廷走向民间,元朝以后,开始兴盛,女子纷纷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缠足被视为美与德的象征。但缠足十分残忍,是一种摧残妇女的变态行为,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2.
一千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缠足,这股风刮了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发人深省的是:妇女用布帛把脚层层裹起来,屈为畸型的“三寸金莲”,却被男子奉为“美”的最高典范。 “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唐镐·诗)是对缠足的最早记载。相传李后主有个宫女叫窅娘,纤丽窃窕,  相似文献   

3.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4.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孙中山,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破陋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儿的“陋习”指什么?(缠足)“破”的意思是——(破除、废除)
  3.让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破陋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毅然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缠足陋习距今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缠足给妇女带来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姐姐"在缠足前后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辅之以观看多媒体课件及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使学生感悟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6.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女子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本文从缠足的由来谈起,逐步演绎缠足的历史发展,并从缠足陋习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了缠足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简述了缠足的消亡。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13.
冯骥才写《三寸金莲》,将束缚中国女人一千多年的“缠足”问题重新摆在世人眼前.书中,戈香莲的一生赚人热泪;书外,“缠足”这种文化现象引人深思.本文以“缠足”的简介引入,把男性和女性分别比作“周瑜”和“黄盖”,引用出土文物材料和学者研究,尝试以此表达女性在“缠足”中的被动地位.再用“缠足”和“放脚”之争作背景,“缠足”和“束腰”作对比,希望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寻找文学之根.提出“文学之根”在于人类的基本诉求,呼吁建立平等、健康的当代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历代文人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长恨歌》突破了《琵琶行》伤痕情感的故事高度,把一代帝王唐明皇与绝色宫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通过“人性”的底片冲洗出来,使人品读了“其情悠悠,其意切切”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文学是祖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尤其是近几年,不少台湾当代作家的作品涌入大陆,掀起了阵阵文学“热潮”。在“琼瑶热”“武侠热”“席慕蓉热”稍稍降温之后,又刮起了声势迅猛的三毛旋风。三毛几十万字的作品,以她特有的浅唱低吟,以她的欢乐与悲恸,在青年们的世界中掀起了波澜与激情,启示着青年们如何生如何活如何让精神愉悦。然而,就在她正处在事业的鼎盛时期却亲自将自己的生命划上了句号。人们不禁会问,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7,(1)
上海一考生认识我的人都说,你真像一个从书堆里爬出来的小蛀虫。我说,我只是着了文学的迷。我曾经把自己比喻成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与霍尔顿那孩子不同的是我的麦田里种的是文学,我天天守望着它金黄的麦浪,漂亮极了。只有夜深人静,月光婆娑,星星们都爬上天的时候,我才能轻轻地跨进麦田,去守望我的文学。那一刻,我想,我大概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了。昏暗的灯光下,浓浓的书香充满了整个小小的屋子。我沉醉于张爱玲委婉琐碎的往日诉说,文学到了她的笔下,就透出浓浓的哀怨,这大概就是一代才女吧。我迷恋李煜的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相似文献   

19.
童坤德 《良师》2011,(7):26-27
唐娜是密歇根州一个小镇上的小学老师。 那天,她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节课。她让学生们在纸上写出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埋头在纸上写着。一个10岁的女孩,她在纸上写到:“我无法把球踢过第二道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不知道如何让黛比喜欢我”等等。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身世地位,敏感的心灵触角,杰出的艺术才华,使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人们对李煜词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之强,从李煜词中获得的审美愉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关于李煜词,前人有许多评价。如周济言其“如生马驹,不受控捉、”“粗服乱头”(《介存斋论词杂著》);王鹏运称其“超逸绝伦,虚灵在骨”(《半塘老人遗稿》);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