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曾被主流评论界视为反思作品的代表作。但除了作品的批判启蒙意义之外,它还因作者对生活细致的体察以及对苏州风物、美食的描绘,在大众饮食文化的层面上,不但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还能温养国民的人文素质。本文试通过"审美"的主题,从《美食家》的审美特质、审美享受着手,分析其教育、警示和呼唤意义之外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中学生的审美经验、能力、态度、趣味和审美主题诸因素对实现音乐作品价值的影响,以及对音乐欣赏的制约关系,提出“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这一论点。提出这一论点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或激发高中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而奋斗;“他”是在审美体验中实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通过主题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达到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枬 《教育科学》2001,17(4):51-53
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及蕴涵情感的领悟能力。它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进行审美的先决条件,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等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审美能力既是审美欣赏能力,也是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审美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深入分析了审美教育中审美思维的内涵和形成,它从美育心理学和思维学等学科角度提出培养学生审美直觉思维、审美意象思维和审美灵感思维的教育特点及重要性,它评价了审美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审美教育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净化精神世界和开发创造智能的关系与作用的分析中,阐述了它的重要作用,说明在学校和学科教育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主题墙对幼儿来讲是一种直接经验更是一种间接经验,它可以告诉幼儿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并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付裕 《中学生电脑》2010,(10):43-44
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而积极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朱建 《天中学刊》2005,20(5):116-117
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题应该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态度的塑造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加强高校的审美教育,是落实创新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审美制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它较其他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它形成于并且深深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人们把它当作“自己的法律”(禁忌)而自觉地遵循并成为对其行动给予暗示和支配的内在的化指令。因此,在“禁忌”意识形态凝视下,审美制度必然通过一整套表意系统保证主体的欲望表达,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主体混沌欲望渴求得以全部表达的冲动必然要求通过审美变形对禁忌主题进行重新表达,同样进入审美制度的保护性机制中。在这里,日常生活就因包蕴着这两种复杂的欲望表达机制而成为审美制度的具象,因此问题的关键便指向了对“日常生活”化内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的主观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和谐美与缺憾美的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试图阐明“美就是客体的意象与本体个性情趣的呼应与共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标题往往是全篇内容的结晶,司揭旨、点题之责,予人以暗示和联想.一则上乘佳题要有"三度"、"五美"内容上有厚度,思想上有浓度,艺术上有高度;简约美、弹性美、鲜活美、情趣美、装饰美.拟题技法各有千秋,而以清新隽永为上.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有大量作品关注了弱势群体和个体“弱势者”,近年更成为醒目的主题。这些描述揭示了社会权力状况、阶层结构、时代走向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塑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弱势者”形象。其中有三种审美倾向:理想主义的赞颂,现实主义的描述,文化的思考与揭示。它们表现了不同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取向,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可以概括为“青春远行” ,从中又延展和生发出村庄、麦子、天空、远方等意象。“青春远行”在本质上是一种“浪子”式远行和美学历险 ,其目标不是指向“家” ,而是指向遥远的“天边外” ;其结局是悲剧性地“死于中途  相似文献   

14.
英语成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成为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筛选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等因素,虚实结合,主体的想象力与对象的审美潜质共同成就了我们所谓的美。  相似文献   

15.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审美净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化的审美教育既跟传统的家庭美育有联系、有区别,又与传统的社会美育有联系、有区别,其美育实施途径因其传播的特殊性而应该是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派的诗学又被称为“张力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统治了英美学术界,被认为是和现代主义诗歌相配套的诗学理论。既然如此,张力诗学必然和其提倡的现代主义诗歌一样,张扬审美批判精神。事实也是如此。但由于很多研究者对张力诗学的简单化处理,这一特征往往被忽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两位在新批评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兰色姆和布鲁克斯的诗学主张,揭示出包含在张力诗学中审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In the Humanities, my most memorable teachers were those who did more than teach the subject matter of some discipline. They espoused an underlying theme that established a perspective or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structure the details of the subject being taught.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a particularly useful theme that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certa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relevant to a study of chemistry. Because it emphasizes the structure of certa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found in chemistry, it usually helps a student to distinguish a sensible explanation from one that is not. Some might suggest that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proposed by Roger Bacon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uch a theme. I disagree. The Scientific Method—no matter what model is used—is too generic. It lacks the specificity necessary to be useful in the role of a them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n example of a theme for an 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 that I have found particularly useful. However, before continuing, let me put in an immediate disclaimer. The theme that I have found most useful is neither the only possible theme nor necessarily the best. However, it does demonstrate what a theme in a science course means to me. Hopefully its usefulness will be apparent to the reader.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认知心理时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时空。这种心理图式具有强大的自由融合的张力,在美感的生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主体可以超越客观时空,从而产生一种“象外之象”的美感;主体可以整合多种心理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有机的“时空意象”;主体可以将时间感受与空间感受相互转换,从而丰富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