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戴云山600 m常绿阔叶林(EBF)、1000 m针叶林(CF)、1400 m亚高山矮林(SDF)、1800 m高山草甸(AM)4种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5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剖面中均呈现自上而下递减的规律,磷酸单酯酶活性在4个不同森林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酶活性在EBF、CF间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5种土壤酶与TN、HN、TP、AK、OM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了解森林土壤肥力总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5,(5):79-82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氰戊菊酯和铜单一污染对菜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单一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抑制→激活→恢复效应,对土壤脲酶则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效应,二者激活或抑制效应均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铜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出低浓度激活,高浓度抑制效应,而对土壤脲酶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表明土壤脲酶可以作为菜地土壤氰戊菊酯和铜污染的主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江苏省常熟市昆承湖周边菜地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土壤动物样本718个,隶属于3门4纲15类群.不同季节的土壤动物捕获数量不同,群落组成也有所差别.春季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优势类群;夏季弹尾目和多足纲为优势类群;秋季弹尾目和蜱螨目、膜翅目、线虫纲为优势类群;冬季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全年合计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同时测定土壤酶活性,脲酶采用奈氏比色法,蛋白酶采用酪素比色法,脱氢酶采用TTC比色法,转化酶采用还原糖测定法,过氧化氢酶采用容量法,多酚氧化酶采用碘量滴定法.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达到最高值;多酚氧化酶活性冬季达到最高值;转化酶活性秋季达到最高值;脲酶活性秋季达到最高值;脱氢酶活性夏季达到最高值;蛋白酶活性春季是全年的最高值.土壤动物与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动物总数和蜱螨类的关系程度高;转化酶和脱氢酶与弹尾类关系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潮土、黄褐土和水稻土的磷酸酶活性,分析了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磷的关系,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有机肥料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机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可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指标。(2)施用有机肥料可明显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3)一般在施用麦秸、猪粪10天左右,土壤磷酸酶活性便可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桉树林地土壤酶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的种植在当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种植土壤的生物活性变化更是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桉树种植后的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等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在林下的分布特点,并全面系统的揭示了其与土壤养分、微量元素及微生物活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对桉树林地土壤酶研究存在问题及其应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农田化肥施用量高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化肥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处理包括:单施化肥(CK)、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化肥(CS)、低量生物炭配施化肥(B7)、高量生物炭配施化肥(B20)和炭基肥(BCF).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同时,不同配施处理间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CS、B7和B20处理对蔗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而BCF中非根际和根际土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61.76%和31.91%;B7和B20对根际土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32.98%和31.38%.因此,生物炭及炭基肥施用可以促进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而影响土壤质量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钾肥对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番茄土壤对照试验,研究不同类型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新型含钾中微量元素肥料——"碳酶钾"能够提高番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酸度、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同时还能够显著地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蚯蚓数量动态和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菜园和荒地土壤中蚯蚓的数量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菜园的蚯蚓密度从3-6月逐渐减少,荒地土壤中蚯蚓密度从3-6月逐渐增多,而两者的垂直分布都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少。在菜园和荒地土壤中的环境因素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菜地的蚯蚓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含水量和pH值,而影响荒地蚯蚓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和含水量。  相似文献   

9.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潮土、黄褐土和水稻土的磷酸酶活性 ,分析了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磷的关系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有机肥料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机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土壤磷酸酶活性可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指标。 (2 )施用有机肥料可明显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 (3)一般在施用麦秸、猪粪 10天左右 ,土壤磷酸酶活性便可达到最大值 ,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杂草五爪金龙对其入侵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爪金龙是粤东地区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其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明显的改造作用.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3个被五爪金龙重度入侵的生境作为采样地,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与分析五爪金龙对入侵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入侵地比较,杂草五爪金龙种群在粤东地区的入侵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土壤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与功能,包括显著提高了入侵地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其提高幅度均在2倍以上;增加了真菌、自生固氮菌及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降低了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其改变率均大于20%.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变化,因此,五爪金龙成功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经济落后,发展生态农业是该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和重要途径。但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同,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因地制宜。以位于喀斯特峰林盆地的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为示范研究区,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决策各示范区农业优势产业,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最适宜喀斯特峰林盆地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优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良地区曾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现已基本上得到有效治理,为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地势、岩土性质、森林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运用灰色理论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度分析,揭示了植被因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在四大因子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博斯腾湖湖滨带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博斯腾湖湖滨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和采样,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博斯腾湖湖滨绿洲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0~10cm、10—30cm与30—50cm土壤表层总盐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5.35%、37.00%和39.71%呈现中等变异性;对土壤含盐量影响最大的离子是Na++K+、CL^-、SO4^2-;在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盐分含量均值最高,而裸地、耕地和林地的盐分含量均值较低,分别为2.74g/kg、2.70g/kg,2.38g/kg和2.63g/kg.  相似文献   

15.
文庙延续至今,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般,因受多种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特殊的生态。从生态的角度认识、考察、解读文庙,是当前进行“文庙”及“文庙学”研究的一个新尝试。通过对湖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宁远文庙发展历程的考察可知,自然生态是文庙生成的土壤;人文生态是文庙存在的灵魂;社会生态是文庙延续的动力。文庙与各种因素不断地交织和交融后,所形成的既具国家意志又具地方特色的“庙学合一”的生态教化空间,是文庙生命力的根基和保障。同时发现,文庙生态的存在对当代文化教育发展及学校建设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全面透视东兰民歌当前的生存状况,从生态学引入"生境"的概念,将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土壤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等环境因子及人文生态因素作为影响东兰民歌当代生存的外部因素加以考察,研究其对东兰民歌传承产生的作用,探索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对于应用于陡峭岩石边坡上的人工复合土壤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了解决边坡喷播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人工基质粘结性、通透性及有机养分问题,对添加粘结剂、成孔材料、有机质及无机肥等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5种添加因素中,A和D是影响所有植物与土壤特性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上述各添加浓度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H、游离脯氨酸值显著增加.同时,植物根系受D添加浓度的影响大于地上植物生长.另外,C的添加对植物成活率及土壤一些酶活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乌拉特中旗农用地分等因素进行评价,以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作物的平均产量作为评价的参考数列,计算各因素与作物产量的关联系数,从而进一步得到它们的关联程度,由此得出影响乌拉特中旗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有机质和坡度;其次为土壤侵蚀程度和距障碍层深度;有效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率和表层质地同等程度地影响着研究区的作物产量,较前面4个因素影响程度小。该结果为本旗以后农用地分等分等因素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和提高限制作物生产的因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结果的偏倚大小,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用生化仪器OLYMPUSAU1000分别进行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对两种方法进行重复性实验、相关性实验、线性比较和回收试验.[结果]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的重复性实验数据(x±s)266±2.77μmol/L和273.5±3.30μmol/L,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04%、1.21%;两者的回归方程式yJaffe=1.01X二步酶法-1.28;酶法的线形范围远大于碱性苦味酸法;在回收试验中两者的回收率分别为98.5%、94.5%.[结论]酶法和苦味酸法有较好的相关性,酶法比碱性苦味酸法线性范围宽,特异性和灵敏度高,测定重复性好,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临床上酶法将逐渐代替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