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现代传播》2007,1(1):84-88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真实”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层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准确性、可信性)和历史本质、规律、意蕴的真实。它们之间是偶然与必然、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历史真实性到艺术真实性,要经过审美变形。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实际是审美化、艺术化了的历史真实,它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假定性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显露出自己的深层意蕴。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各个时代形态各异的文本在互文性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审美效果历史。  相似文献   

2.
甘泉  郑毅 《东南传播》2010,(4):19-21
一切对历史的当代阐释都在表达着当代人的价值与想象,而这些价值和想象必然通过符号隐含在改编的影视文本中。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尝试将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以及伯杰等人的符号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提出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藉以探讨符号分析在影视文本解读中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媒介时代的改编现象作为个案,探讨在新中国电子媒介时期,从电影到电视演进中的媒介影像文本的改编与媒介变迁的关系。借以阐明不同的媒介环境影响下,红色经典影像再现(representation)所建构的独特景观是影像与媒介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讨论影像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在媒介演进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话语权的执行反映出某个团体或历史个体的主观意向,这样在与媒介互动形成历史的过程中,又会被外在化为客观的非真实文化产物。此时客观的非真实(历史文化的建构)又作用于当下的媒介环境自身。  相似文献   

4.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昕 《现代传播》2006,1(1):81-84
电视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电视剧艺术审美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样式。从文化诗学角度看,中国电视历史剧包括了以再现策略(侧重历史客观真实)和表现策略(侧重作者主观真实)创作的艺术作品。电视历史剧不同于一般“纯”虚构性电视剧的审美创造,它必须有基本的历史根据,要受到历史事实和历史原型的规约;但另一方面,没有充分的艺术虚构与审美构型,同样不成其为优秀的电视历史剧。所以,电视历史剧既要求反映历史真实,具有历史真实性;也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的概括与加工,使电视剧具有高度的审美感染力。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在于历史真实与电视剧艺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赵江燕 《新闻战线》2015,(5):169-170
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弘扬优秀民族传统、重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对《老子道德三百问》这一个案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普及节目的特点,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电视动画文本《老子道德三百问》基于老子《道德经》经典原本,融合数字影视与多媒体新时代创新科技和途径,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数字与动画模式展现了传统道德内容,传播效果显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运作的电视文本,从传播载体设置  相似文献   

7.
正从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几种主要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的古代历史剧文本,由于它所创造的"气氛"存在差别,常常会影响到受众对艺术文本的价值认知。电视历史剧作为再现性文本,它所营造的是现实主义的审美"气氛";电视历史故事剧作为表现性文本,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又常常呈现出文本的浪漫主义美学"气氛";至于电视神话和神魔剧,大多有戏说和戏仿的成分,带有较为浓厚的魔幻传奇色彩,突出的是想象性与幻想性的"气氛"。可见,不同文本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推出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戏曲艺术同样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杂剧变成传奇,从传奇演变成以昆腔、京剧为代表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和改革,近年来出现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革新了戏曲艺术面貌,丰富了戏曲舞台。近年来,戏曲在电视播出中进行的艺术的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考察、体裁特征、情节编码、真实追寻等方面,论述了再现美学模式电视历史剧的史诗性特征.认为再现模式的电视历史剧,尽力逼真再现历史生活客体,意在向受众传播独特的长河般的历史审美感受.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家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剧编码规程过程中,史中觅诗,追求着理想的艺术真实性高度.  相似文献   

10.
石莉 《新闻传播》2013,(12):141-142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对热播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与传统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剧情、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改编,并从这些改编中总结了一些传统戏曲电视化的成功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论争进行梳理,对194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形成的几次历史剧问题讨论的高潮进行考察,对论争涉及到的什么是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剧与现实、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等诸多历史剧创作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来反观现实。  相似文献   

12.
钟颖 《视听界》2004,(6):65-68
电视历史剧持续多年在电视剧创作中风头旺健。有的剧作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态度,有的则完全是“戏说”……当我们享受完这一场场或真或假的历史盛宴后,发现我们只不过是进行了一场场影像消费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获得了审美、宣泄、补偿的情感满足。5月18日落下帷幕的2004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上,古装电视历史剧成了市场交易上最热门的剧种,较之电视历史剧的活跃交易,涉案剧却乏人间津。种种迹象似乎暗示,来年电视历史剧又将再掀收视热潮。当然,这与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新《三国》,探讨现如今历史剧翻拍的走向及趋势,分析这种现状对社会和人们产生的影响,讨论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呼吁作为当代电视人,如何利用主流媒体引导受众正视当代文明,发扬传统文化,并提出历史剧翻拍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毕虹 《视听》2018,(11):94-95
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中主人公的服装造型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外在的艺术形象传递着内在剧情,并诠释了导演的创作意象。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主人公服装造型特点的总结和创作方法的分析,对这个艺术形象的角色定位、镜头表现等进行解读,以探讨在历史剧的服装设计中如何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马涛 《档案天地》2010,(2):46-49
由于我国著名演员张国立主演的阴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纪晓岚一夜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因为电视剧中“戏说”和创作的成分,让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反倒成了一个谜团。  相似文献   

16.
学界     
历史学家袁伟时近日撰文认为,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带有重新发现历史的意味”,深受观众欢迎;剧中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翻案”,“实质是肃清错误思潮在历史领域中的流毒”。 袁伟时指出,学术研究包括历史研究在内,本来就应如胡适所说“在不疑处有  相似文献   

17.
写历史剧要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除需注意保证作品内容符合历史真实外,还需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艺术构思、环境设置、人物塑造、情节取舍、结构安排、细节选择,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南京安魂曲》从人物特性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真实描述.文章以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研究文本,对流散作家和华裔文学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安魂曲》的写作特点,突出该作品的出版意义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日,翻阅了有关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评论,受益匪浅。评论像聚光灯似的,条条光线汇集在如何改编古典名著方面。这些评论不仅在普及《红楼梦》文化意识上起到了空前的推广作用,就是在古典名著改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开拓作用。以往,在银幕、舞台和屏幕上都出现过根据《红楼梦》改编的作品,但它们都是从一条渠道、一个人物、一个侧面去展现大观园内外的风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比较好地发挥了电视连续剧的优势,全景式地展开了大观园内外的大千世界和众多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0):61-64
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对《林海雪原》小说、革命样板戏等前文本的互文性改编中,以武侠与黑帮杂糅的英雄叙事类型重新包装了剿匪传奇故事,实现了对红色经典的增殖再现。政治逻辑与市场经验合谋成功的背后,也让我们思索"红色经典"在与当代文化对接中,如何开掘其精神道德资源,实现其历史超越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