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对国际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方法/过程]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院史馆促进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探索提出融合策略与服务模式。[结果/结论]图书馆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点在于:(1)兼顾"内融合"与"外融合"策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参与职能;(2)完善关联集成研究,实现资源、服务、推广等全方位融合;(3)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图书馆教育职能,构建终身教育基地;(4)融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塑造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服务新模式;(5)完善移动端服务,提升基于场景的智慧文化服务;(6)促进多元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共享;(7)完善融合模式及共享机制的研究,实现基于资源合理分权分域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以及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对国际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方法/过程] 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院史馆促进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探索提出融合策略与服务模式。[结果/结论] 图书馆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点在于:①兼顾"内融合"与"外融合"策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参与职能;②完善关联集成研究,实现资源、服务、推广等全方位融合;③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图书馆教育职能,构建终身教育基地;④融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塑造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服务新模式;⑤完善移动端服务,提升基于场景的智慧文化服务;⑥促进多元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共享;⑦完善融合模式及共享机制的研究,实现基于资源合理分权分域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以及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杏 《图书馆杂志》2008,27(2):9-11,15
所有的公共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文化空间当中,即它在文化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公共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文化空间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共文化场所读者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廖球 《图书馆学刊》2012,(1):14-15,37
针对读者量和文献利用率日益下滑的局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把自己定义为公共文化空间,在资源、服务、活动、环境空间及网络、接纳社会读者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吸引读者,提高文献和建筑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档案学领域公共文化空间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诠释了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及其三个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展望:从人的维度提出了更新意识观念、拓展参与范围和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综合素养的策略;从公共空间维度探讨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的策略;从文化活动维度阐述了注重互动体验和知识分享、贴近百姓生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档案馆应在强化和扩展文化休闲、娱乐、消遣功能的基础上,从创新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构建档案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厘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旨在指导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工作,帮助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方法/过程] 运用全局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进行测度,采用 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结果/结论] 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总体差距整体上呈缩小态势,超变密度构成了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Kernel密度估计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在考察期内略有上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较高的省份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差距正逐渐扩大,且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两极分化趋势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鼓励通过创新拓展形式和内容来建立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的政策背景下,以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为例,基于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内涵与空间维度来分析图书馆纪录片服务模式构建路径,并从“虚实”结合、专业培训、跨界合作、人文关怀等方面,不断提升图书馆纪录片的社会效益,培育新型空间内容与服务形式,促进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城乡各处的各类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鹤庆县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城区旦墨书院与银河乡村文化空间的实践案例,剖析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委托代理建设运营机制与新乡贤参与建设治理机制。文章指出,县域视角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重在通过“盘活存量资源,优化增量供给”的方式进行“空间整合”,具体建设路径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管理运营模式、丰富空间功能内容、提升空间服务效能以及构建互联互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属性,又因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与一般性公共服务相区别。政府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政府责任、保障基本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但结果并不理想。随着国家治理以及公共文化治理话语的不断兴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转向便成为化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下等顽疾的新思路。从服务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主体、机制和内容都将产生重要的变化,更加关注公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实质改善。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命题,公共文化治理本身的合理性同样值得探讨与反思,仍然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应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同类合作、竞争合作和协调合作的关系.公共图书馆在合作中应注意遵循独立性、公益性、主动性及追求共赢的原则.表1.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13.
基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和谐文化建设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度,探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涵,并从图书馆布局、图书馆知识、图书馆运营体系、图书馆资源体系、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探讨当前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走过了十年历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直接带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四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前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 500多个,主要类型包括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新空间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优化;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建设;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并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充实服务业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17.
诸琦睿 《传媒》2021,(14):78-80
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新兴媒介环境给文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对文化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围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议题,就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展开了多方面研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献调研,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研究、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国内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其中,宏观层面包括服务主体、均等化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微观层面包括财政制度、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活动、信息化和数字化等。当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理论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53。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改变着档案馆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文章运用SWOT方法分析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认为其要想有想作为并体现其存在价值,应该多组织公共文化活动凸显档案馆传统优势文化价值;发挥信息技术力量使档案馆文化职能向虚拟化拓展;借助相关行业力量创新服务形式使档案馆文化向社会文化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合格且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