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是廖华歌对生命本体的拓迸和挖掘。文章着眼于生活中平平常常的琐事,从遥远的大山公路边顺手捎回的柳木桩子,并由此生发开去:随手这么一插,一根黑乎乎的干枯柳木桩子,竟然生根、发芽、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看来,这根柳木桩子还真有点灵性儿!“柳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就像是正在行进中的雨阵突然被谁大喝一声,立即慢了下来一样,吓得雨也稀少起来”。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心灵感应,作者赋予干枯柳木桩子以生命,以此揭示时代生活的内在真谛。《倾听生命行走…  相似文献   

2.
詹万生 《中国德育》2004,(10):75-75,80
翻开尚晓梅的书稿,“让生命灵动”五个字映入眼帘。我立刻被这本书的主题词或者说是核心概念吸引住了。“让生命灵动”,多么鲜活的、富于灵性的、充满活力的、蕴含丰富情感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理想,“让生命灵动”是一个青年教师从心底涌动、喷薄出来的对教育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的灵性之光;作为教育理念,“让生命灵动”  相似文献   

3.
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四川教育》2003,(10):34-34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对话”身影无处不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本对话”构建了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对话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师生真正地融合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对整个生命成长和自我完善负责。它洋溢着生命的色彩,涌动着生命的灵性。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两只鸟蛋》的片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沉重     
哲人说:“生命是充满哲理的。”少年说:“生命是有着无限憧憬的。”轻生者说:“生命是轻如鸿毛的。”愉快者说:“生命是一个快乐的载体。”其实,生命是被一种沉重的温柔所包裹的说词。闲时,我常爱静坐于窗前,驱散一切杂念,让心灵由浮躁、嘈杂归于沉寂。寂静中,我感到我的生命在向前缓缓流动,它就像条小而欢快的河,又像一张网,由一道道目光编织而成。此时,母亲深爱的目光,朋友信任的目光……它们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交织在一起,又化为点点沉重的温柔,渗入了我的躯体,使这躯壳中的灵魂愈发的沉重,但我却不讨厌它,我感到我…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把每一节课都看成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活,一段生命历程。数学课堂教学要求真、求善、求美,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如何引导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让数学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呢?  相似文献   

6.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数字在语文教材中经常见到。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小小的数字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精灵,焕发着生命的灵性。如果处理得当,对处理难点、解决重点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着力建构开放的、充满灵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着智慧的、灵性的、活力的数学课堂中,开启心灵的智慧,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一、创设问题情境,点亮灵性课堂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作文的要求、内容、题型、布局谋篇等大大开放了,可以说新课程下学生作文解除了种种束缚,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是,长期从教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接触学生的作文,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学生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10.
探究课堂的特征,不能只从课堂的表现形态上看,更要从表现形态的背后隐藏着的根本关注上去剖析。这个“根本关注”在无形、无声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一、教育关注的本体回归:学生生命发展新课程带来的教育根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发展。从“泛教育”的角度看,这个理念应该是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但从“本体”的最终廓清看,教育教学全部行为的根本着眼点是学生生命发展。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生命”是指教育意义上的生命,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性生命,即理智、逻辑、抽象、意志、知性等;二是感性生命,即情感、直觉、想象、灵性…  相似文献   

11.
陈卫萍 《新课程研究》2009,(11):169-17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文教学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作文的要求、内容、题型、布局谋篇等大大开放了,可以说新课程下学生作文解除了种种束缚,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是,长期从教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接触学生的作文,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学生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应注重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与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展现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一、关注学情:一切为了学生  相似文献   

13.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为了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牵着学生走。面对学生富有灵性的回答而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本应涌动生命灵性的课堂,变得呆板、沉闷,生动的教学过程演绎成了按部就班的走教案。如何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我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一、舍弃过多的预设,主张适度的自由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合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的特征。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太多的预设只会禁锢教师的思维,课堂上少了那种机智生动的临场发挥,没有了师生间情趣横生的心灵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4.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16.
︽雨中登泰山︾的生命美学观湖南\刘志民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其独得之乐,包括作者所得到的自然美景的享受,民族文化的薰陶,更包括作者从对泰山的攀登和所见所闻中获得的人生感悟。作者从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7.
雨韵     
雨,在古今诗文中是个不可或缺的意象。雨,不只是给我们带来凄冷,也意味着一种情调与一种力量。下面两位作家就借助于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于“雨”的理解与深情。从维熙先生的《雨韵》写出了雨的灵性,洗涤肉体的污秽,安抚伤痛的灵魂,给人以向往、满足、欢乐。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听雨的奢侈》用如“雨”般的诗意描绘了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听雨感受,给人独特而全面的听雨感知,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田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G市儿童福利院为个案,以针对6-10岁福利院儿童开展的生命教育的小组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灵性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介入方式。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灵性发展极度被忽略,往往在自我认同的进程中困难重重。他们如何看待生命,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在灵性的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小组的研究,对儿童生命教育与灵性社会工作的结合提出建议,尝试为灵性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生命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馨 《山东教育》2007,(3):27-27
《生命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我”静听,亡、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有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根拳使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由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这一根拳使命。因此,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