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社会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时逢“矛盾凸显期”。同样,在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和谐的教育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当前教育发展正面临着太多太多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也是一匹骡子.或工具性与人文性杂交.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杂交.或本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杂交……太多太多的语文课堂无不是“精神的盛宴”、“知识的大餐”。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第一”,然而正由于凡事都会有“第一”,教师也就往往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不会加以特别关注,也不会料想它的与众不同。于是,很多情况下,“第一”的优先与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例如“第一”的一种新鲜感、“第一”的一种超前性、“第一”的一种震撼力。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工作的这几年,你的教育有悔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静下心来想了想,似乎又没了自信,于是我不住地问自己:“你的教育有问题吗?”再仔细想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不经意,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原来竟然是一个“悔”、一个“愧”。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轶事     
文启煌 《教师博览》2003,(10):52-52
实施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批评国民党时期的“奴隶教育太多,主人教育太少”,高呼“民主第一”,“人民万岁”。因此,他在推行平民教育、待人处事、研究学问等方面,都是提倡解放,讲究方法,工作作风豪放而潇洒  相似文献   

6.
丁锦宏 《中国德育》2006,1(7):25-29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背负太多期望,德育目标呈现“高”、“大”、“全”倾向,而现实的教育效果可能连“底线”目标都无法达到。进入公民社会时代,学校德育应当把培养合格、负责任的公民作为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其实,“行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吃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太多了,国外的例子也不少,该孩子经历的事我们不要阻挠,该孩子吃的苦,我们不必心疼。其实,只有经历过了“苦”,孩子才能吃出“甜”,也才能珍惜“甜”!让孩子吃一点苦,好!$重庆忠县拔山中学校@张绍明  相似文献   

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大家都懂的。然而,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9.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年的真谛,但如今的儿童却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无情地被压制了太多的兴趣,剥夺了太多选择的自由。故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是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诗意、本真的童年?如何“保卫童年”?真实而触摸的数据呈现出令人震憾的实然图景:自由缺席,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命淡漠,情感缺失,“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正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艰难地“跋涉”。  相似文献   

10.
宽容之后     
宽容是缓解师生对立情绪、通往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然而,在我们过分注重宽容这份美丽的同时,也经历着太多的遗忘。宽容只有以“收获”为灯塔,以“引导”为航标,在“宽容”与“纵容”中把握好航向,成功的教育才能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1.
王军 《师道》2005,(5):19-19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话语中,有一种极其高贵的价值倾向:“忧道不忧贫”。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古代君子对“道”的推崇,超越了人性本私的一面,集中地传达了先人精神深处对物质的回避与不屑。这种知识分子群落重精神轻物质,重品节轻实惠的精英取向,曾长久被后世奉为圭臬。教育是培养读书人即古代所谓“士”的地方。“士志卫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乐章和最伟大的创造,学校汇聚着社会太多的抱负、道德和良知,教育历来也是耻于言贫的。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如何…  相似文献   

12.
黄文龙 《中国德育》2005,(9):44-45,65
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每年自杀者超过25万,据复旦大学调查,上海8至15岁儿童中有24%考虑过自杀。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太多人只注重成功教育,但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怎么可以只知成功不知其“母”?  相似文献   

13.
无论哪个学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一定的后进生。后进生一般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普遍较差,纪律上又较散漫,甚至个别学生还经常“惹是生非”,到处“捅娄子”,所以在一般的班主任眼中,这些学生多是眼中钉,也是最令班主任“头痛”的学生。班主任们化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时间确实太多太多,而且伤神又费力,但教育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4.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给哲学加引号,不专门指掉书袋的“学问”的话,如果哲学指的是对“何谓良善生活?”以及“良善生活如何可能?”的普遍关怀,那么,当代中国教育所受哲学之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相似文献   

16.
晏红 《家庭教育》2006,(5S):32-33
例1自助餐厅: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钱才花得值? 爷爷、爸爸、妈妈和琳琳,一家人去自助餐厅吃西餐,面对众多、香甜、好看的花式品种,琳琳每样都想尝尝,于是选了一大盘。爸爸说:“在自助餐厅要吃多少取多少,不能剩下太多。”琳琳点了点头,吃完一盘,又盛了一大盘鸡翅,还有水果。爸爸说:“在这里吃不完不能打包,你不能再盛了。”但是爷爷说:“琳琳,盛吧,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钱才花得值。”最后,琳琳果然剩了不少,服务员清盘的时候说:“你们剩的太多了,需要按两倍付费。”爷爷的脾气很急:“我们怎么知道孩子吃不完?你们太抠门了!”服务员坚持按店里的规定收钱,爷爷一赌气:“我吃了!”说完三下两下吃了剩下的鸡肉,后来回家胃很不舒服。这顿饭吃得来时高兴,回去时生气。  相似文献   

17.
我始终不大相信“少年出书”称得上一个“热”字。这个“热”字其实离少年出书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些年我从媒体上看到的“热”太多了,大多并不“热”,只是记者同仁或者为了耸人听闻,或者为了别的什么,故作惊人之笔。现在有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少年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那当然  相似文献   

18.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征,也是老子赋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许多人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人更会疑惑:“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于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争:一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教师喜欢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就如坐春风。况且,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争相向教师示好,争取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二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职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与幼儿园教师的日常接触中,对一线教师谈到理论工作者时,既崇拜又鄙视、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心情,深有体会。崇拜是因为“很平常的活动,人家看看,就能写出许多东西”,鄙视是因为“专家太理想化.有点自恋,对自己的理论很满意,也不想想具体能不能做到”;熟悉是因为“大家都做这一行,他们也常到幼儿园来”,陌生是因为“专家在上面只出一张嘴,让老师在下面活受罪”。这大多都与“科研虚化”有关,科研“太快”、“太多”、“不切实际”、“形式化”、“未考虑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首个“预防自杀日”上,发出了“自杀一个都太多”的口号。在这个特定的日子,一连串数据,通过各大媒体撞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