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英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又称为“经典文化”。它是中学语文课程建设长期赖以发展的内容基础和价值基础。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精英文化处于一种“赢弱”状态,课文的“泛经典化”、经典文本的“滞后态”、精英文化的“低关注度”等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寻找阅读经典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谢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104-104,10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方面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同时,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大众文化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并逐渐的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主流,大众文化的出现对我国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就如何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开展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个内容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如何借助于影视资源来积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对教学改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条件的,只有吸收中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中国文化才能变为民族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该融入中国文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关注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李政道曾说 :“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过程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儒家思想和反映儒家思想的文章在中学语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仍然经常用。因此 ,作为现代文化的传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7.
杨爱红 《成才之路》2013,(14):83-83
“中学语文在中学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生命的巨大浸润作用表现在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上,其重大贡献就是奠基生命发展和传统文化发展。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不容乐观,前景堪忧。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更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尤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把人类精华文化传承下去的任务重大。鉴于上述情况,应深入研究和挖掘整合语文在中学教学中所需的文化资源,同时倡导教师改进当前落后教学方式,设法弥补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以求持续不断地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格调,使语文教学更具母语味。  相似文献   

8.
章海华 《课外阅读》2011,(5):118-1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它使得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全球性的大众文化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同时其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对我们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构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将思考和探讨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社会的人,学生与社会文化,尤其大众文化的关系日趋密切。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的重要部分——大众社会。从对大众文化发展状况、特征的认识出发,通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亲缘关系,探讨作为"亚文化"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语文教学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雷蒙德·威廉斯大众文化思想的理论立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雷蒙德·威廉斯是二战后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威廉斯批判了英国的精英文化理论传统,对“文化”、“大众”观念进行历史审视和重新建构,进而超越传统的文化贵族立场而站在整个人类文化前途的立场上看待大众文化的发展。在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立场和理论基础这些关键问题上作出了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解答,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关注,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施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本土文化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得以改善,使得中学语文课堂更加鲜活和生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推进我国中学语文发展和进步。本文重点研究本土文化在构建中学多元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合理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众文化成因及其双重效应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人类的世俗性需求、后现代思潮、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缓和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同时也导致了人类感性欲望的放纵、逃避现实的心理以及文化价值的危机。当代大众文化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汉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是值得重视。汉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也能在课堂中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从当前教师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学生的汉字学习意识、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偏向等情况来看,中学课堂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促进中学语文汉字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是教师自身具备汉字文化意识;二是课堂中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与讲解;三是切实体验汉字的发展过程。通过提升汉字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来促进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生活走向了"文化转型",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科学主义等对80年代的语文教材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制指导思想、体例、价值导向、选材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古典白话小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们纳入到我国中学教育当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学语文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创新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希望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瑞  林泽玉 《陕西教育》2009,(2):126-127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消费和娱乐,和主流精英文化取向存在极大的差异,对后者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受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大众文化审美情趣的庸俗化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机体能力,是高校应对大众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田玲 《学周刊C版》2020,(16):7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习,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