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闭了电脑上上海市静安区德育课程改 革实验材料的窗口,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大 大的"新"字,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符合时代需 求的新的德育课程理念、整合的德育途径、为 教师在德育课程中所置留的创新空间和教师 们创新德育的种种方法和实践探索,使我对 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实践是 一本活的教育学"的说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正经历着从 以技术模仿带动经济增长的赶超型现代化发 展的第二阶段,过渡到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 增长的现代化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所缺乏 和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的人才。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 提出了以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本刊在行动版今年第1期上对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新德育课"德育校本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介绍.这一崭新的教育改革成果的展示,立即引起一些课程教材研究专家的关注.本刊特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高德胜博士和首都师范大学蓝维教授进行了点评.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将会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新德育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行动版今年第1期上对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新德育课"德 育校本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介绍。这一崭新的教育改革成果的展示,立即引起一些课 程教材研究专家的关注。本刊特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小学《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高德胜博士和首都师范大学 蓝维教授进行了点评。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将会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新德育课"的 魅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与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中国教师》2005,(10):12-14
当前,课程改革正处于试点和推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对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及其相关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同时,也需要对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多维度的总结。这将是本刊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期首先从德育课改入手,一方面,是由于德育课改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引人关注,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各位教师提供一个探讨包括德育课改在内的课程改革的话语平台。这一平台属于所有的教师。我们期待并邀请大家共同加入到这一开放的公共空间中来。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角来看,上海市静安区的区域课程变革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经验,超越了身心二元论;课程变革的范式采用水平变革范式,从基层到教育政策层形成了一个水平的政策——实践连续体;选择系统变革模式,将学校教育机构与校外教育结构、社区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等服务结构进行了以减负增效为核心的统整。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来看,上海市静安区的区域课程变革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经验,超越了身心二元论;课程变革的范式采用水平变革范式,从基层到教育政策层形成了一个水平的政策——实践连续体:选择系统变革模式,将学校教育机构与校外教育结构、社区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等服务结构进行了以“减负增效”为核心的统整。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今年5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和接班人。在未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为此,尽快构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系统成为当前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许多的改变和发展、特别是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改进德育,就要正视德育、剖析德育.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效果之所以不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原因:1.单纯的把德育作为理性认知过程.2.德育对象的被动化倾向.3.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以上种种,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没有跳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封闭模式,用老的观念方法,评价体系,来对待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中的越来越开放的中学生个体造成的.因此寻求一个和转型期的开放式的社会条件下的中学生心理相适应的德育,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中学德育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2.
德育在学校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审视德育,让德育不断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上海中小学德育十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内容。1.德育目标的改革教育改革应有明确的目标,无目标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德育亦然。纵观几十年来,在各个厉史时期,我国德育在目标问题上的弊端,始终是德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弊端。尽管在各时期中,这一弊端在表现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 (1)德育目标不确定。处于围绕政治运动和政治口号转的状况,导致一个时期变换一个目标。这样,教师无所适从,教育没有常规。德育成了完成政治运  相似文献   

14.
德育在学校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子技术实验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更新实验内容,引进目前在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中较通用的PSPICE模拟器,研制成功先进的“ISP在系统可编程设备”。  相似文献   

16.
创建于1946年的延安中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于1998年成为上海市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学校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学校,“延安人”本着“发扬传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参加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自觉将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时代精神和未来理想有机地融合起来,继承与发扬“延安”的办学特色。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和知识经济挑战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全体“延安人”正在努力求索,寻找新的发展点 1999年,延安中学成为上海市首批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学校,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2002年学校的规划实施顺利通过上海市专家组的中期评审,并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 这标志着延安中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段话强调了课程改革中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课改实验推进中,教研文化的重构,教研模式的更新,教研内容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重构新的教研文化教研工作者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是使用和驾驭教材的具体操作者。重构新的教研文化,首要的是打破“一言堂”的教研格局,重新构建合作、对…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将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前瞻性的作用,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以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为指针,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拓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德育课程在我国学校德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与学校管理、各科教学等渠道进行的。而德育课程更是被赋予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崇高地位,凶为德育课程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这门被赋予如此重任的德育课程在20多年的开没时...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将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前瞻性的作用,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