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将军族》叙述了社会底层的一个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三角脸和小瘦丫头儿生活在社会底层,连自己真实的姓名都没有,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感人至深的纯洁情感.对此,作家怀着同情之心,描写了他们“卑微”的身份和由此而遭受的种种苦难,同时,又怀着赞赏之心,描写了他们“卑微”的表层下所隐藏着的人性的“高贵”,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穷人》这部短篇小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以桑娜、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穷人的贫困和悲惨,是许多个穷人的缩影,他们卑微,是俄罗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那座"金字塔"最底层的人。作家通过对主人公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把真实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演绎成一种人穷而精神富有的人生和生命的大境界。"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其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屹立于中国作家之林。他的一些小说较为集中地描写了一些特别的儿童,他们大都被成人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但这些所谓的"低能儿"并非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家长和教育者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对这些孩子教育缺失的具体原因以及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供当代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老舍的作品中都有对妓女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关怀。然而,两位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不尽相同。老舍侧重于批评黑暗社会对底层女性的摧残,强调社会解放;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下层妓女虽然卑微却不失人性美好的精神,强调人性美和人性解放。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老舍与一些男作家一样,关注到了女性的"生育"问题,但在叙事上与女作家直面生育之苦不同,他们不关注生育场面的描写。以"生育"为切入点,可以挖掘老舍复杂的文化、性别意识,回应其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上述方面的把握可以给予作家老舍更为客观、立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茅盾笔下的吴老太爷和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都作为地主阶级的形象出现在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中。并且两位作家不谋而合地都写到了老太爷之死。而他们对老太爷之死的描写,却显示出观察世界的艺术视角的差异。只要我们细读《子夜》和《家》中对老太爷之死的两段描写,就会发现两位作家对这两个同属于一个阶级的人物的描写有着不同的重心。茅盾更多地把  相似文献   

9.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黄春明是台湾乡土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将焦点聚集在卑微屈辱的小人物身上,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无论是乡村小人物,还是都市底层人物,在黄春明的小说世界里,他们以卑微、渺小、忍辱负重的姿态活着,最终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刘志坚先生是湖南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创作成就在湖南文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专门考察其散文的三大主题脉络:一是乡土情怀;二是市井心态;三是人生禅悟。  相似文献   

12.
词人以新奇巧妙的构思,浅近通俗而又不失精美的语言,感情真挚地抒写了闺中少女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传统的惜花主题别有一番风采。  相似文献   

13.
散文家卞毓方最近在《十月》上发表的一系列以 2 0世纪的思想文化大家为题材的文化散文 ,旨在对“过去”进行历史反思与文化审视 ,溢于楮墨的是近年来难得躬逢的大智慧和大思考。在这组文化散文中 ,涌动出来的是直可勒诸时代之碑的一片精诚 ,一片忧思 ,一片深情。而结构上的浑然严整 ,语言的陌生化和高度诗化 ,自拓衢路 ,大气包举的美学风格 ,则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作者理性的穿透力和驾驭历史波澜的宏大气魄 ,使创作主体与他的表现对象之间获得了最高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夏天敏的新作<土里的鱼>描述了高原贫困山区农民的生存现状,传达出了贫穷落后的弱者企求改变命运的强烈渴盼和由此产生的迷狂式幻想.作者采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通过艺术的夸张和写照,表达出了作者对山区贫困农民的悲悯、伤感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逝者的恩泽》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鲁敏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突破了她以往的追寻与选择,赋予了"东坝"这块温暖的土地极大的兴致,她用她那充满善意的眼睛,用一双灵巧的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令人难忘又感动的肖像图:这里有宽厚仁慈的红嫂、有坦荡无私的古丽、有至情至性的陈寅冬、有纯真无邪的青青、有晶莹剔透的天使达吾提;他们用接纳、呵护、抉择、守护的态度去表达对周围每一个人的珍惜,给予每个人最大能量的关爱。他们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鲁敏用她那别致的故事构思、细腻的文字为线把它们穿成了一条名贵的项链,那么脱俗而富有情趣,彰显了作者扎实的创作功底。作品尽情地抒写了作家对乡土的眷恋与痴迷,对这里的人们的关注、祝福及感谢,表达出作者对人性善的呵护、对人性真的欣赏、对本真美的赞誉。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断头台》以一对狼为线索,贯穿全篇,描写他们历经二次生死逃亡,三次失去幼崽的心灵创伤,透他们悲惨的命运,小说从新的审美角度对狼的本质作了真情叙述,体现出作者高度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世居苗族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他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尊老、爱幼、平等、自由”四个基本向度对贵州世居苗族的家庭伦理道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现阶段在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中引入俱乐部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在高校中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推动研究生俱乐部制教学发展的建议,以完善现有研究生体育教学制度,并满足研究生体育锻炼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ents’ accounts of their experiences of having children with AD/HD.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mother of ‘Simon’ describes her experience of bringing up a child who, from early infancy, presented challenging behaviour. She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this on her family and her self esteem as a parent. She goes on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Simon’ came to be diagnosed as having AD/H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ensuing treatment programme.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same writ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her experience on h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xtended family.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paper is provided by a second writer, who is also the mother of a child with AD/HD.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she experienced in dealing with her child's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flicts which arose between her and staff in her child's school.  相似文献   

20.
海勒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从男性视角出发,遮蔽了女性的情感世界、自我主体;把女性塑造成低于男性的“第二性”、“他者”、“另类”,要么是自然“性”征的符号,要么是欲望的化身,要么是死亡的象征,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女性作为一种意象,指代肮脏的、可怕的、疯狂的异己力量,它与荒诞的社会合谋,共同构成对男性安全感的威胁。海勒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设置,进一步强化小说主题,但是文本叙述方式呈现出的贬损、消极、厌恶的基调隐含了其鲜明的男性主义立场和性别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