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这种以某种功利为目的的所谓的研究,一方面强加了鲁迅思想及其文章意义太多的政治成分.扭曲了作者灵魂和文章意图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①这种以某种功利为目  相似文献   

3.
祝荣泉 《文教资料》2008,(17):128-129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的语言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了。因此,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刚刚示范朗读完课文,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对文章提出了疑问。“太拗口了。”“‘的’字太多了。”“他为什么总说‘很沉重’?”“课文里有很多错别字呀!”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6.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的诞生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要为它下一个准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还是相当困难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而已集》以后的杂文集于,鲁迅大体上都是这样编辑的。在写完上引一段话的第二天,鲁迅又说:“我从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呐喊〉自序》虽回顾他最初的文学活动:“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这里,鲁迅是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明他早期倾向与杂志名目的因果关系,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他那时会“带些复古的倾向”,而又将杂志“谓之《新生》”呢?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应该这样说——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反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倒更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经历过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的思想发展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主席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号召:“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出发,探讨了鲁迅先生的艺术创作观,从根本上动摇先生"夏瑜坟头花环‘平添’一说"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文本出发,具体分析了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倾向革命,为夏瑜的坟头送花环,从而完成从理论到文本对"平添"一说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悬念法” 是指教师有意识地促成学生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很快进入一种情绪亢奋状态,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事件的发展,关切人物的命运。这种探疑心理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我在教鲁迅的小说《药》时这样讲:“‘肺结核’俗称‘痨病’,今天它不像‘爱滋病’和  相似文献   

13.
鲁迅《自嘲》一诗作于1932年10月12日,载于《鲁迅全集》第七卷第147页,系鲁迅最著名的七言诗之一。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被毛泽东主席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这样引用和评价:"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阅读鲁迅小说中诸多的女性形象。记得谢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那么在鲁迅  相似文献   

15.
薛绥之在《聊城师院学报》去年第四期发表文章,指出在研究鲁迅杂文的问题上,存在着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对林语堂是点名批评,对周作人则只是提其事而未提其人。在女师大事件整个斗争中,周作人参加了校务维持会,和鲁站在一起,只是斗争取得初步胜利时,才主张对已下台的章士钊施行‘费厄泼赖’,林语堂则在女师大斗争最艰苦的几个月里南下度假,斗争完全胜利后,又提倡费厄泼赖精神,主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鲁迅研究领域中权威工具书、高校教材、学术专著等大量事实为依据,做出"鲁迅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是一个‘盲区’"的论断,概括分析了"盲区"的存在模式、延续时间、存在层次、范围和形成原因,呼吁重视对鲁迅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祥林嫂、春宝娘分别是鲁迅和柔石作品中的人物,她们作为旧中国农村苦难妇女的典型,二者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从婚姻状况、处境、子女、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异同,指出二者“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此外,文章最后浅要说明了她们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25):145-146
"历史的三原素——‘人’与‘时间’及‘空间’则缺一不可";因此,"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构成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历史学科要凸显其时序性特征。可见,时空观念的形成是学习好历史科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这是一个早有定评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与鲁迅的小说在总体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作品中的表现首先就在于他们都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普通的人物事件为主要题材,从平凡的“现实”中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画廊中,“小人物”的形象是颇为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有人在评论鲁迅时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