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鄢宇 《围棋天地》2014,(5):88-94
中国古代围棋,肇兴于魏晋、发扬于南朝、繁荣于盛唐、传承于两宋、复兴于明朝。至清代群雄并起,迎来古代围棋的黄金时代.范施二国手,更是“座子制”古棋两座巍峨巅峰。一路行来,从第一位见诸典籍的“通国善弈者”弈秋至今,已逾两千三百年。漫漫历史长河,第一次出现“十番棋”这一比赛形式是在何时何地,恐已难考证。现有史载最早最接近十番棋的多番决胜,或许要算金谷园九局了(本文着重梳理中国棋史上有名的十番棋,但不拘于此,对一些重要争棋和重要国手,也一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刘传札 《围棋天地》2008,(24):92-93
人们皆知音乐是人类的高级语言,书画称苑,文化称大观园,戏剧称梨园。为什么围棋可以称“天地”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围棋构造中就有“三百六十有一”周天数,“天圆地方”、“天盖地”之象,它通过黑白棋子正反物质流的演绎,阴阳消长,产生出象、气、理、数的变化——又由于历代文人墨客弈者高手均在他们的遗文中留下“尧造围棋”、“圣人制器、精义入神”、  相似文献   

3.
围棋     
陈康 《集邮博览》2008,(5):48-49
在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棋类是一个主要的项目,有围棋、中国象棋、六博、塞戏、弹棋、双陆棋、打马棋等。其中,围棋是棋类的鼻祖。围棋最早的名字是"弈"或"奕",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中记载:"围棋谓之弈"。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春秋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到东汉时,"围棋"之名已成书面语。此外,在《孟子》中还记载有"弈秋"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围棋深受人  相似文献   

4.
余岢 《上海集邮》2013,(4):35-35
琴棋书画,是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其中之"棋",古人专指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行,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东汉桓谭《新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兵法之类。"可见围棋虽归属于艺术、体育,却是研究如何争夺地盘,围死敌人的军训"利器"。"弈"是指下棋,下一切棋类。而那时的人们,称"弈"是专指下围棋,又称"行棋"。又因围棋棋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围棋的故乡,早在先秦史官撰写的《世本》中就有了“尧造围棋”的记载,自上古迄两汉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围棋活动在曲折中发展,有了等级制度的萌芽。被后世目为棋道鼻祖的战国人弈秋,在《孟子·离娄》篇中被称为“通国之善  相似文献   

6.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6,(21):72-73
一.末代国手周小松——古代围棋之绝唱 中国古代围棋几千年,水平最高、国手最多、著作最丰时期是清代。在这座高峰的一前一后,各有一个扬州人,在前面的是清初的黄龙士,在后面的是晚清的周小松。  相似文献   

7.
刘帆四段 《围棋天地》2013,(20):101-103
收到来自连云港小朋友刘弈秋的棋谱,在这孩子身上有着与围棋不可分割的棋缘。首先是他的名字中间带一个“弈”字,大凡爱棋之人总希望下一代能明白棋对人生的意义,所以以名寄托自己对棋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成语故事专心致志□文/中城小学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孟子》里面写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9.
四、唐代第一国手王积薪唐玄宗时,著名的围棋国手有王积薪、郑观音、杨季鹰及冯汪等人,其中以王积薪的名声最大。后人评论唐代的棋艺,总是首推王积薪,如明王世贞《宛委余编博物志》说:“唐之弈,以开元王积薪为第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围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国手棋圣,他们如一座又一座巅峰让人无法超越。这其中,从明末过百龄到清朝中叶的范西屏、施襄夏,堪称我国古代围棋最高水平的代表。本期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谱中的精彩片段,供棋友品茗鉴赏。 一代棋圣范西屏 白:范西屏黑:胡肇麟(受二子) 范西屏,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出生于围棋世家,自幼嗜好围棋,十六岁即成为围棋第一人。范西屏的棋风奔放幽远,行棋不拘泥于前人之法,变化多端出人意表。范西屏与施襄夏所弈“当湖  相似文献   

11.
围棋者,起源甚古.先秦史官所撰之《世本》称“尧造围棋,舟朱善之”.至西汉,杨雄《方言》有“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一语,可见当时已流传甚广.围棋在隋唐时方传至日本.明治维新后获得很大发展,成为日本开展最为广泛的棋种之一.然而,奇怪的是,源于中国的围棋,传至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却大大落后于“东洋人”,文革后至近年,才有较大起色,但差距依然不小.本届擂台赛,中方虽胜,但优势不大.本文将向读者一一简介双方高手.  相似文献   

12.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5,(18):63-73
古曰“操千剑方知器”,但对于围棋来说“打一谱见境界”并不为过。现代的文明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回忆过去,录音、录像、文字记载。所幸,围棋有棋谱,能从叮然的落子声中感受胜负之驿动、时代之变迁,领略流派之走向,棋手之盛衰。日本围棋——擂台两强——三足鼎立——韩流独走,构筑了20世纪围棋发展的链条.世界围棋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和重组中孕育生机,经典棋谱源源不断涌现。尽管不同时代的棋有着不同的内涵、理念和气质,但丝毫不影响棋迷对它的接纳。就像流行音乐一样,无论十几年前“外面的世界”还是今天的“双截棍”,拥有不同创作风格的齐秦与周杰伦,都有着庞大的追随群体。可谓十年一个天下,面目全非。时光几流转,棋局美如斯。不知道未来的棋迷怎样看待现代围棋的百年,至少在今天来看,它给令人留下了很多的探索空间。韩日两国都曾对现代围棋弈法的发展做过研究,但我国棋界一直到现在还是旁观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早有提笔的愿望,但唯恐有失。近日,得益于常昊、周鹤洋、古力、余平等国手的帮助,冒昧形成本文,谨从前沿、天赋、境界、战斗、构思五个角度,对现代围棋的弈法变迁略作浅探。现今,网络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棋迷失去了将棋子打在棋盘上的那种美妙手感,在石木撞击声即将成为记忆中的珍藏之时,以打谱的方式,重回“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岂不快哉!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末,在日本关西棋院的倡导下,东瀛棋坛开始加强对中国古谱的研究力度。1981年关西棋院出了一本名叫《兼山堂弈谱研究》的小册子,顿时轰动了日本棋坛。《兼山堂弈谱》为清初国手徐星友所著,其中精华乃徐星友与其师大国手黄龙士所弈的十局,世称“血泪篇”。这十局乃黄龙士授徐星友三子所弈成,其时徐星友已是天下无敌。关西棋院研究后声明:依现下日本的段位标准,黄龙士起码有十一段!其行棋之严谨、构思之精巧、算度之准确、  相似文献   

14.
一、围棋的起源和传播围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如下说法 :其一“尧舜说” ,此说尚未可信。其二“春秋以前说” ,由于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文献《左传》中“弈”的记载 ,认为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围棋。一般认为 ,围棋诞生于西周。公元前7世纪前后 ,作为游戏的围棋出现了。春秋晚期 ,孔子第一次指出了围棋有益于人的修养和智力。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知名的围棋手弈秋。汉魏之际 ,出现了最早的围棋专著。东汉班固的《弈旨》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一部围棋专著。围棋的最后定型是在南北朝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围…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出了两名围棋国手。一个是已名满天下,“善用败局”的汪幼青,另一个就是稍晚些的吴瑞徵。 吴瑞徵,名贞吉,幼年时举家迁往嘉定,所以无缘师从汪幼青习艺。那时汪已称国手,吴瑞徵对家乡的这位棋艺大家极为崇拜,费尽心思搜集了汪的所有对局加以研摩,不知不觉间竟已秉承了江善战的风格,一着一式颇有汪的影子。以致于人们惊叹:“贞吉虽未承汪亲授,却已得其真髓。” 吴棋风明快,善运用厚势作战,常能抓住对局中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奠定胜势,乃“天下有心人”。与同样嗜战的同代棋手相比,他的棋注重棋理,更富现代…  相似文献   

16.
品“弈”     
弈,造字者专为围棋造的字,妙极! 专为围棋造的?有根据吗?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新华字典》说,弈只有两个解释:1,古代称围棋;2,下棋。意思就是,作为名词,弈指围棋;作为动词,弈指下围棋,都只与围棋有关,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意思。当然,你有无穷大的权利嘲笑,这样的理解“不会举一反三,很不与时俱进”,然而,我有近乎零的义务替造字者说一句“可爱的实话”:问那个年代,象棋、军棋、跳棋——“是何东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围棋史上,“弈莫盛于清一代。”而清代数浙江棋风最胜,杭嘉湖及绍兴一带,名手辈出。自清初黄龙土棋圣后,清代最负盛名的“第一围棋手”大多是海宁人,因此海宁亦被视为名人辈出的“围棋之乡”。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海宁县有一位卓越的围棋大师出世了,他就是后来  相似文献   

18.
藏棋藏棋,藏族称“密芒”。“密”即“眼睛”,‘芒’是“众多,故称“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中所包含的游戏成分较多,藏棋不仅可以二人对下,也允许四人对下,甚至六人对下。每二人为一方或每三人为一方,每方下子前,同方的人可以随便商量讨论。藏棋下法与围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没有让子棋。藏棋的棋盘纵横各17道线(围棋19道线),棋子分黑白两色。比赛时,由持白棋的  相似文献   

19.
木易 《围棋天地》2014,(23):89-89
作为蜚声棋坛的中国首位“围棋博士”,写出第一篇梳理围棋文化的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完成首个国家立项的围棋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的何云波教授,又在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先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围棋文化演讲录》。  相似文献   

20.
弈之神韵     
漆画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漆艺主要用来装饰建筑、家具和各种器皿,手法更象图案画、装饰画。漆画《弈》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境悠深的纹枰妙景,令人回味无穷。新版《新华词典》对“弈”字有二解:一曰“围棋”,二曰“下棋”。从画面有棋无人来看,《弈》应该是指“围棋”,但棋枰上分明已经摆下若干黑白子,似乎是在“下棋”。题目的多义为作品平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整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