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2.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3.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笔者认为:古人的读书心得写得何等透彻,即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始当求所以入”重在: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终当求所以出”重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那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呢?一、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言语发展与精神升华的重要的软环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既能够"入情"又能够"悟神",进而与文本精神相遇,实现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那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抵达一个非常美妙的境界。一、文本精神的缺失,消弭了阅读的育人价值语文能够熏陶感染学生,靠的就是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文本精神。所以,文本精神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我们语文教育应该占领的  相似文献   

6.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7.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解构文本的过程,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文本的内蕴世界中。这就需要进入文本,与文本的内核贴近,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自求其意、自索其旨,从而体悟文本表达的真情,品味文本流露出来的真味,享受语文独有的内在魅力。本文提出要聚焦语言内外维度,"入"文本意蕴之"境";把握文本表达主题,"入"文本内核之"情";彰显课程本质属性,"入"文本学科之"味",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始当求所以入",在深入探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要"终当求所以出",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放到一起比较,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多文本阅读"就是把一组有着某种联系的文章根据一定原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阅读模式。多文本阅读教学,即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多个相关文本,通过发现比较、求同析异、归纳概括等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建立"群"与"类"的观念,在阅读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实际上,多文本阅读属于比较阅读。那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策略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英 《考试周刊》2007,(15):103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一核心过程,学生需要"且读且思且感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需要通过"边导边引边点拨",来助力学生、文本之间的这一核心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可谓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笔者始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个性化阅读教学只要做足做好文本、学生、教师这三门"功课",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一、充分尊重作者,深挖文本潜在资源余彤辉先生指出:"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认准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谬误。"文本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这一对话交流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王莉 《教师》2012,(6):75-75
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呢?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文本时的“入”与“出”过程。“入”就是解读文本,就是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出”就是感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本实现真正的参与、真情的体验、真切的感悟,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是宋代学者陈善讲的关于读古书的经验,我以为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月是故乡明".在这个板块中,除了让学生去感受家园之思,还应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主动积极地去体味作者的情感思想,从而引起共鸣.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人很早就摸索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告诉人们切勿读死书。象南宋的陈善,对读书一事就明确提出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相似文献   

18.
钟小玲 《课外阅读》2011,(2):94-94,8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文本细读是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细读是指深入地解读。“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学识、阅历等对文本做深入的理解思考,慢慢走进文本,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把文本了解通透,从而领悟文本的神韵和魅力,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新境界,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呢?一、精心设计,实现心灵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在对文本解读的"入"与"出"中得到提升。"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相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  相似文献   

20.
肖梅芬 《考试周刊》2013,(52):39-39,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感悟文本,感受语言及音韵的美,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大力提倡。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