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琳 《现代语文》2009,(8):19-20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都有与之一脉相承的理论论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揭示了作家的痛苦经历与创作才能、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创作实践,总结前人著书立说的普遍现象,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他认为作者郁结忧愤,有感而发,就能创作出批判黑暗现实、反映生活本质、充满真情实感的名篇佳作.发愤著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桓谭、王逸、韩愈、欧阳修、李贽和归庄等人都赞同和阐发这一理论,使之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5.
古代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发愤书”说学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相同点是:双方都注重通过书使自己声名不朽,并看重抒写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不同点是:维吾尔族注重书的社会历史作用,汉族关注主体感性生命的延续,而且强调在身体残废的情况下发愤书;维吾尔族则看重知识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探讨司马迁及《史记》对蒲松龄的影响。在文学思想方面 ,蒲松龄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精神 ,提出“寄托孤愤”理论 ,并把它应用到小说创作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 ,《史记》传记体结构影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全国性的普通话水平口语考试,是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朗读项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文章论证了朗读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项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炜 《江苏高教》2008,(1):154-155
2003年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平时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外,还应保持正确的朗读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的正确,朗读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引发自己的朗读愿望。其次是反复揣摩,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建立“内心视像”,即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要能够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唤起朗读情绪。最后,在正式朗读阶段,朗读者应全身松弛,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著书立盲”说是在继承《春秋》的笔法、拓展楚辞发愤抒情内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司马迁“著书立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视点;坚持文学的现实批评精神,尚真求实不虚美,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罪恶和各种弊端;打破世俗观念为小人物立传,弘扬普通人物身上的正义之气。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同测试员在"朗读"扣分的标准(语言错误、方言语调、回读等)上有所不同,打出的分数相差也较大。因此,对扣分标准进行探讨,使其明确,测试员之间主观评分的差距就会缩小,从而给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项对应试者的等级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试者要取得好成绩,一是要加强说话前的训练准备;二是要注意说话的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13.
董蓓 《林区教学》2011,(7):28-30
朗读短文是考察应试人连续发音时使用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和流畅程度。朗读短文一共读400个音节,除了考察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变调之外,还要考察"啊"的音变、停连、重音、速度、句调、词语的轻重格式等等,可以说涉及了普通话语音的各个方面,而且分值较大,有30分。朗读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影响极大,所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既能传递出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也融入朗读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普通话测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语音规范、语调、停连、流畅度等方面提出一些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些学生拿“母语”当“外语”,面对一个简单的话题,却无话可说,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造成这种“失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重基础轻应用,过度“规范”的要求等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现象,原因,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正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着重分析了瞢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语调”问题,提出了“方言语调”的定性、评分及“语音面貌”归档的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与高师"教师口语"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对高师“教师口语”课程的积极影响与暴露出的不足的分析,指出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教师口语”课程的不同性质,并且提出对“教师口语”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的几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展开和教师持普通话水平证书上岗制度的逐步推行,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越 来越受到重视。地处民族地区的高师院校,如何使学生克服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影响,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获取相 应的水平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一直都是普通话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参与测试工 作以及教学培训的一些心得,探讨着重通过朗读的训练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朗读的训练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展开和教师持普通话水平证书上岗制度的逐步推行,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处民族地区的高师院校,如何使学生克服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影响,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获取相应的水平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一直都是普通话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参与测试工作以及教学培训的一些心得,探讨着重通过朗读的训练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朗读的训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