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3.
尽管老总们一再教诲阶级兄弟姐妹们切勿在工作中“耍大牌”,坏了咱们的光辉形象,俺在1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也确确实实诚惶诚恐地以“低调做事,高品为人”  相似文献   

4.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死了么? 在信奉“出名要趁草”的中国人眼里,爱丽丝.门罗几乎是个奇迹。这位旱旱婚嫁、育有四女(二女儿不幸夭折)的家庭主妇,虽然从19岁就开始写作,却要到37岁时,才出版第一部作品。50岁之后。她的创作力全面爆发,“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7.
8.
9.
10.
涂俊明 《青年记者》2010,(17):77-77
记者是专门报道他人的,但不等于说记者自己的照片不能见报。但这类照片(暂且称为“工作照”吧)怎么拍也大有讲究。说好拍也好拍,合个影就是了,但如果显得过于亲密,不仅令人感到有点戏谑,甚至令人产生报道是否客观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12.
蒋霞 《视听界》2002,(3):92-92
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日常采访中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却往往忽略了“早到”。其实,“早到”是一个重要环节,有时不仅能决定一篇稿件的成败和质量的优劣,还能意想不到地获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有深度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新闻采访活动的职业要求,使得记者的活动舞台广阔,观察世界有自己的优势,能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高级领导,各行各业的专家,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三教九流。这种交际广泛的工作性质是其它职业所不及的。因而记者的视野和知识面呈现多维性;同时记者的实践和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