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2.
陈阳 《青年记者》2010,(1):23-26
精确新闻发端于上世纪印年代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1996年1月3日,北京青年报设置"精确新闻"栏目,刊登<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好吗?>这一调查报告,正式使用了"精确新闻"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彭秀良 《档案天地》2010,(12):22-2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大大小小的实验区不下一百处.著名的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师范。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农村社会的衰变始于清末,百余年过去了,这一趋势并未得到遏止。那么,今日的衰败是否出现了新的特征呢?20世纪30年代,在乡土中国日益分崩之际,"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曾试图运用儒家文化拯救中国农村。那么,今天是否还存在儒学"下乡"的可能?儒学既是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知识系统。作为生活方式的儒学本来就孕育于农业文明,那么,何来"下乡"之说?应该说,儒学本来是"在乡"的,只是近代以来,诸多外部力量对中国农村不断介入与冲击,先是"革命下乡",接着又是"法律下乡"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学界,"批判学派"一词一直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它被认为是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的传播研究范式。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批判学派这个概念或对于欧洲传播学"他者"形象的确立,才有了批判学派的历史脉络,它是一种因果倒置逻辑的产物。而从概念内涵上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以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主体。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科话语权的斗争催生了这个概念,并使这个概念得到了各方认可。但将所有批判理论都纳入"经验—批判"的二元框架,其实终结了不同批判思想之间的差异并消灭了它们的主体性,一切理论创新随之戛然而止。中国学者对这一二元框架的照单全收体现了我们在理论积累上的欠缺,也体现了我们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2015,(4):113
煽情的象征——内容与形式辩证谈葛:上世纪"文革"年代,有位外国朋友并非戏言:"你们的新闻照片太美了,你们的艺术照片太不美了!"衡:此话怎讲?葛:世界上的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本应尽可能完美统一。而那个时候中国的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却反  相似文献   

7.
<正>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是老百姓极度匮乏的文娱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而由老厂长陈叙一领导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中国电影观众打开了一扇嘹望外面世界的窗。毕克、邱岳峰、尚华、于鼎、李梓、童自荣等一批优秀配音演员的作品点亮了当时简陋的银幕,他们那极富磁性和魅力的声音给那个年代的观众送去了欢笑和温馨。永远的"叶塞尼亚"叶塞尼亚: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学生狂飙突进,火烧赵家接,荻一片赞扬声,唯梁漱溟告诫:选可能侵犯公民权.上世纪50年代,梁漱溟又因不同意见当面顶撞领导人.他既得罪权力,也得罪群众,不分门派,不站队伍,不分贵贱,谁不对就质疑谁.五四运动宣扬的是民主、科学,激情的学生们依然对民主的最基本层次——公民权,认识模糊.或许,原因之一是当时尚赴启蒙阶段,人们对“公民”二字比较陌生.  相似文献   

9.
在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一些同志向我表示祝贺,问我:“有何感受?” 我想,主要有三点:幸运、感激与紧迫。 幸运之感。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无比忠诚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撰写了大量新闻佳作名篇。但当时没有设这个奖、那个奖,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得奖。不仅如此,更令人难平的是,他们的一些上好作品,在文革期间还受到不应有的批判,作者也遭到残酷的迫害。 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我说李速你这个混蛋!他说,看来还没有,那我就放心了.说完就挂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让你拥有一种超能力,你最想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在这个天堑变通途的年代,"瞬移"已经不够吸引我;在这个全民直播的社会,"隐身"显然不实用。但无论何时,这世上不缺乏的就是人。纳兰性德曾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那就"读读心"吧!这也算超能力?现在有心理学不就够了吗?可心理学,真就是"读心"这样浅薄吗?你了解心理学吗?  相似文献   

12.
一片红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天,电视台播放邮票收藏节目,提到某种邮票,我母亲瞄了一眼,轻描淡写地说:"这个邮票,我本来有很多。"我大惊,连忙问:"本来?很多?后来去哪里了?"我母亲语焉不详地说:"退回去了。●为什么要退回去?"我母亲看看我父亲,笑说:"以后告诉你。"1968年,我母亲20出头,在新疆策勒县当话务员。据她说,工作十分轻松,五个女孩子倒班,每人每天只需要上班五六个小时,而且通常整天也没有一个电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的书评主要是对美学书的评论。这正是书评史上的缺项。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美学。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他还著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美学批判论文集》等。他还翻译了克罗齐著《美学原理》、哈拉普著《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黑格尔著《美学》、莱辛著《拉奥孔》、维柯著《新科学》等外国名家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真诚地评价历史其实比如何客观地记录历史更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浓重的政治气氛开始逐渐消退,一批反思和批判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开始涌现。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开始不再相信所谓"客观历史"了,人们愿意认为,"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更愿意历史写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诉说者,  相似文献   

15.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3,43(2):F0003-F0003
<正>你对现代"八股文"式的论文写作厌倦了吗?你对人云亦云的观点重复的"炒现饭"式论文是否读之味同嚼蜡?你是否还保留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挑战"存在就是合理"的一份勇气,希望给图书馆吹来一丝清新的气息呢?如果是的话,请提起笔,对关于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人出现的种种现象、事件、思潮做一个批判与反思吧,缘起、  相似文献   

16.
挖掘再挖掘——比金子更宝贵的(原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还离得不够近。(美)罗伯特·卡帕我的面前只有被访问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意大利)奥里亚娜·法拉奇绞索没有勒紧脖子,笔就不能停,死,生命的句号也要大写在稿纸上。(捷克斯洛伐克)尤利乌斯·伏契克开枪,向着社会的丑闻。(美)约瑟夫·普利策当你讲到缺少时间,那就意味着你没有经济地利用时间(美)杰克 伦敦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缝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美)埃德加 斯诺黄贺辑外国名记者妙语录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纪念日,据报道解放军出版社以此为契机出版了10卷本《〈星火燎原〉未刊稿》,并且"此书还未发行就引起了各方关注"。为什么人们对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星火燎原》依然念念不忘?它当年是怎样编辑出版的呢?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我请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先生给我讲讲“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政治背景”。叶先生略一沉思,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问了一句:“你学过《共同纲领》吗?”我说:“来北京以前,在上海联合出版社脱产学习过几天,一些重要条款还能背。”叶先生笑着说:“背倒不必。要紧的是读懂,弄明白,记住大意就可以了。现在我来考考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开车上路之前,都得通过考试拿到一本驾照,那您有没有听说过,骑自行车出门也得办理自行车行驶证呢?自行车也有行驶证?没错,这是真的,而且在上世纪90 年代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平谷区档案馆就有两张90 年代的自行车行驶证.这两张自行车行驶证的正面有编号,办理者的姓名、性别、单位、住址,自行车厂牌、款式、颜色等信息,背面是行驶证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求学期间,就对家乡的这本刊物有所耳闻,只不过那时刊物还没有更名为现在的《图书馆建设》(以下简称"《建设》"),而是称作地方特色甚浓的《黑龙江图书馆》。后来大学毕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方有机会与当时的赵世良老先生以及夏国栋老师等一些刊物的编辑人相识。在刊物创刊10周年前后,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