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耀邦下乡     
196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五,我随耀邦到陕南下乡。因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患胆管肿瘤病危长期住院,耀邦时任西北局第三书记、代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他从北京到陕赴任时带有两个秘书,一个叫戴云,一个叫李传华,下陕南时耀邦派他们两个去别的县调查研究去了。去陕南,由省委副秘书长白瑞生陪同,省公安厅派处长艾蕴药随从。两辆吉普车,前一辆坐耀邦、警卫员小解和我,后一辆坐白瑞生和艾蕴药。头一站是宁陕县,其次是石泉县、汉阴县,到安康地区没有进城,即与地委书记韦明海一行乘船沿汉江顺流而下旬阳、白河,当时安康沿汉江到白…  相似文献   

2.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认识的。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耀邦同志1930年15岁时即投身革命,当了小红军。1987年1月,他卸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千钧重担。1989年4月8日上午,他病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于4月15日溘然长逝。当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公仆,最后以身殉职。自1987年初辞职从中南海勤政殿搬回家,到他告别人世,共计27个月。  相似文献   

3.
195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委员、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胡耀邦到温州视察青年工作后,在杭州的一次团干部座谈会上倡议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耀邦同志的倡议得到温州青年的积极响应。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有800多名团员和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垦荒队。《中国青年报》于1956年1月22日刊登消息,报道"浙江温州青年200多人组成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将在1月29日出发去大陈岛开荒……昨天,团中央派专人动身去温州,携带了团中央的贺信和题有‘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一面大红锦旗,去授予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  相似文献   

4.
1981年春节 ,大年初一上午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要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一道 ,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看望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 ,登门向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老帅和蔡畅、邓颖超两位大姐拜年。作为新华社政治记者 ,我奉命随同采写消息。采访前 ,听到了耀邦同志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天上午8点钟 ,我驱车来到中南海勤政殿 ,因为按规矩 ,我们工作人员应早到等待首长 ,而绝不能让领导同志等我们。谁知这天我到得太早了 ,耀邦同志的大秘书梁金泉同志在值班。梁秘书把我们让进办公室里 ,给我们沏上茶水。大过年嘛 ,同志们见面…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 ,作风既严肃又平易 ,待人既民主又亲切 ,给我们这些常采访他的活动写新闻的记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要我们把新闻写得幽默活泼的意见 ,更是令人难忘。他是我们这些“老记”的良师益友。据我们所知 ,耀邦同志一般是不在外边就餐的 ,工作完了都是回去吃饭。1985年初夏的一天中午 ,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客人 ,谈完后他在大会堂一楼西大厅宴请客人。本来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 ,都是在大会堂食堂里买点工作餐就行了 ,可是这次耀邦同志留话 :“安排新闻记者们一起入席。”吃饭时 ,因为是内…  相似文献   

6.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0,(15):14-14
“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相似文献   

7.
刘学洙 《新闻窗》2006,(2):17-20
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笔者有幸,在耀邦同志1984年元月和1986年2月两次贵州之行时,全程随行采访;接着叉列席参加了1986年2月中旬他在南宁主持召开的黔、滇、桂三省区工作会议。两次随行与一次列席会议。历时20天。在那难忘的日子,天天聆听耀邦窖智深刻、务实透明、毫无八股调的生动谈话,记下了大量采访笔记。20多年过去了,耀邦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人格魅力,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日。际兹党和人民纪念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之时,谨将当年随行见闻,写成这篇追记,以寄托一个退休老报人对哲人的深深怀念,也想留下一点历史资料,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8.
陈世高 《湖北档案》2014,(12):32-33
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1959年,我担任共青团应城县委书记,两次见到毛泽东主席.1958年11月中旬赴武汉参加共青团湖北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团省委书记陈扶生,请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湖北省医学院会议室连续两天给我们作报告,他一开始就说:“我来武汉参加中央在此召开的会议,下飞机后,我去看望毛泽东,我说毛泽东好,主席说:耀邦同志好.”这样,我们始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毛泽东在武汉.我们立即写条子和口头向胡耀邦提议,要求见毛泽东.胡耀邦说:“我去向主席回报.”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部拒绝整齐划一强调即兴个性的现代舞。高艳津子让演员们用参差的动作和随意的叫喊描摹了自然界真实的生机"对我来说,编个舞太容易了,就像编一个花篮一样,"高艳津子讲到神采飞扬处,抬手划了一个圈,比划了一个花篮的形状,"但是我要的不是一个一个整齐的花篮啊。我要的是个性,是每个舞者在舞台上爆发出来的个性。"之前,由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舞  相似文献   

10.
在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中,有许多值得追亿、怀念、深思的往事,但记忆犹新、萦绕心头的,要算1965—1966年上半年胡耀邦同志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我任陕西日报总编辑时的历历情景。近日,人们追念耀邦同志,更激起我久久的沉思和眷念。 1965年1月中旬,胡耀邦同志在参加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会议即将结束时,从北京打电话给省委转告我说,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了毛主席论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段话,后来通称为“四个有所”,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耀邦同志叮咛我:陕西日报也要像中国青年报那样,在报上发表按语,“组织大家写文章,学习讨论它两个月”。当我一想到耀邦同志历来关心报纸,如今又亲自指点,我心头“热”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1977年12月19日,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就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不少同志回忆说,耀邦这次见面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话、两个要求和一个大动作.  相似文献   

12.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个镜头,但都通过一位记者之笔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九八三年六月,胡耀邦总书记在一次会议的讲话结束时,高声吟诵“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会场爆发的热烈掌声刚刚平息,一位记者就站到总书记跟前问:刚才这两句话可否写入消息之中。耀邦同志笑着说:“那不过顺口说出来的,你们记者自己决定吧。”第二天,这两句深蕴真谛的话通过报纸、电台,传遍了全国,成为指导、鼓舞人们行动的口号。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几个通讯员同时写,为何有的被采用,有的被编辑“枪毙”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度的选择。例如:我矿提前一百零八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其他人都以此作题目写了篇消息,结果只发了条简讯。我  相似文献   

14.
《长江日报》三月二十日《忘本贪官的隐秘过去》一文中似有宣扬迷信之嫌。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胡长清老家的孙支书也曾是他的同学,说起胡,他感慨万分:“去年春天,我到村里的坟山去,看到胡家祖坟上的松树全被虫吃成了火红色,别人家的却青枝绿叶,我当时就冒出了这个想法,胡家会不会出事?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要去了,没料到却应在了胡长清身上。”一个大贪官的必然毁灭,与其祖坟上的树被虫吃有必然联系吗?这段话竟还出自一个 支部书记之口。读罢这篇文章 让人有种胡家祖坟出现征兆表明胡长清气数已尽,胡长清才 被…  相似文献   

15.
1982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和妻子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去南京市钟山医院看病。时近中午,我们在医院附近的孝卫街汽车站候车返城。谁知,孩子刚上公共汽车,汽车门就关了,大人被关在门外,孩子在车上大哭。汽车开动了,我们追赶着  相似文献   

16.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17.
1988年2月9日上午8时24分,叶圣陶先生在北京医院辞世。上午9时许叶老家人从医院打来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巨大的不幸消息。至善、至诚他们上午在医院,中午我去了叶家。我想尽快将这个噩耗告诉远在上海的巴老和同在一个城市里的冰心老人。我熟知他们三人之间的纯真而深厚的友谊。我几次拿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有个故事对新闻工作者很有启发. 一天,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哪三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20.
我采访伽师地震的日子虽已过去,但伽师感受引发的思绪却久久难以平静,使我不能不拿起笔,把难忘新几个片断告诉关心伽师地后的朋友们。记者赶巴扎4月14月,是和夏瓦接乡的巴扎,这是我来伽师后碰到的第一个巴扎天。当天中午,我就搭便车赶到了沂夏瓦提乡。巴扎上人很多,要女老少足有三四千人,细一打听,大都是来自本乡和队近乡村的农民,他们有的买生产资料,有的实重建家庄的苇席、木头,有的买急需护生活用品,还有的是纯粹予巴扎凑凑热闹。这天的巴利和以往没什么两样。走在巴扎的人流星,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牛羊马驴的嘶鸣声,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