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移动支付领域被打得十分被动的支付宝,终于开始反击。微博支付就是支付宝的马夹,是用以对抗微信支付的排头兵。2014,一场"微博支付VS微信支付"的大战即将展开。移动支付大爆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移动支付将成为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市场。一方面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崛起,包括O2O商务模式引发的支付需求的爆发;另一方面是,移动支付作为更加方便的支付横式,已经开始逐步接管传统的信用卡支付,乃  相似文献   

2.
支付宝钱包和微信关于移动支付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区域、阶层、年龄、城乡分布上的极度不均衡,给支付宝钱包及其竞争对手都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格局确定,至少还要三五年  相似文献   

3.
林岚 《今传媒》2015,(2):106-107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腾讯微信显然已经成为了即时通讯类软件中的领头羊,而随着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微信支付也在移动支付领域中散发出新的巨大能量。未来,微信支付是否会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支付活动中,到底会对我们的线上和线下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微信支付又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针对这几个问题,本文将从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微信支付的出现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述微信支付对移动支付端乃至移动互联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上周,央行下发紧急文件要求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央行称相关支付产品安全性有待完善。一时间,第三方支付市场尘烟四起,外界质疑这是否是央行出招保护银联线下支付市场。但事实上,在手机时代,随着线上与线下两大市场的界限趋于消融,真正在这个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的却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两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O2O概念的兴  相似文献   

5.
连昕萌 《新闻世界》2014,(8):148-149
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和手机终端的日益普及,微信支付依托微信平台发展迅速。尤其是微信支付用户四个突增期的出现,人们对微信支付的关注与日俱增。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联系微信本身特点,通过对微信支付的传播模式和营销策略的分析,探究其在发展和营销当中的优势所在和所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微信支付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2013年,微信支付面世,"扫码支付"和充话费等支付业务看似波澜不惊,却无法掩盖腾讯蠢蠢欲动的野心。暗流涌动,微信支付表面上只是一个支付工具,实际上正在为腾讯打造一个社交电商王国。作为微信商业化的重要部分,微信支付的盈利模式值得探讨与想象。经过对微信支付所具有的商业价值的剖析,从交易渠道、交易平台和广告三方面进行了微信支付盈利模式的猜想和初探。  相似文献   

8.
数字     
《传媒》2015,(5):7
110亿"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你对面,你却在抢红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红包大战而发生了一些变化。2月25日,掀起这轮轰轰烈烈大战的两位主角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发布数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除  相似文献   

9.
读数     
《新闻前哨》2013,(10):5-5
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224亿元,其中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占据市场交易额规模的前三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移动支付如手机钱包客户端、应用内支付、手机刷卡器、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代表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春节刚过,圈内外关于"新年红包"的热议持续不断。这里,如果我们暂撇开互联网大佬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战略背景等等不提,单就新媒体产品的设计本身来看,"新年红包"的设计也确实可圈可点,同时很值得我们传统媒体学习。首先是发力传统文化创新。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已超过10年,进而潜移默化的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比如除夕夜看春晚,而今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吐槽。再就是"送红包",这也是我们过年必要的传统之一,微信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众人遵循的传统,让微信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红包,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就可以把红  相似文献   

11.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卢容 《出版广角》2016,(1):66-67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成为继微博后的又一高效应用。国内不少图书馆陆续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但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微信内容编辑、互动设置、平台联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侯云龙 《中国广播》2012,(12):89-9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广,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应用迅速崛起,不但用户人数数以亿计,其社会影响力也令人难以小觑,特别是在一些社会事件上,产生巨大的正面力量。不过,和所有互联网新兴事物一样,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同样也产生了种种乱象。这些乱象不但损害了微信和徽博用户的个人利益,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给微信、微博等应用的未来发展埋下了让人无法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微信是当下最流行的一款移动社交通讯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使用体检,构建了移动学习环境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根据目前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微信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以及移动学习者如何使用微信进行移动学习,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对QQ、微博、微信三种社交工具在学习支持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总结归纳出对移动支付用户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四类关键因素,并以支付宝钱包作为移动第三方支付的代表性平台,对四类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其中移动支付安全因素通过作用于使用态度从而直接产生影响;便捷因素则通过支付快捷与移动端便利性优势两方面对支付意愿产生积极作用;此外,场景构建丰富度及优惠方式通过改善移动支付应用与用户生活习惯的兼容性而显著增强用户的满意度,激发其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16.
微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微博与微信的相继诞生,微博图书馆和微信图书馆在全国各地陆续开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微博和微信开展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这是当前图书馆界正在探讨的新课题,建议:一,增强微博的关注度,全面宣传图书馆信息资源。二,利用微信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三,利用微博和微信拓展新的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从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到新浪微博,再到东方财富网,网媒正悄悄以"微金融"和"微银行"方式进军金融,业内一片惊呼,微金融加速已成不争事实;当越来越多的网媒怀揣金融梦想冲出来时,迎接它们的是馅饼,还是陷阱?7月18日,新浪支付副总经理戴庚在某银行业论坛上对外公开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新浪微博将建立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平台定位不明确、服务内容同质化、运营效果不佳等现状,开展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运营现状及用户对移动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调查。通过电话咨询、问卷调研、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观测等方法,对16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主体运营能力、服务内容、实现功能、互动性及移动用户认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图书馆对不同类型的移动服务平台的运营存在差异,主要以微信运营为主,微博活跃度在下降,QQ仅用作用户咨询,App基本由其他开发商运营。同时,用户对各类移动平台的认同、需求动机等也存在差异,用户对移动服务平台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微信、微博、QQ、App,用户对各类移动平台的需求动机表现在:微信方便了解最新的信息资源并容易形成互动,微博带来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QQ能够及时咨询图书馆的相关问题,App易于阅读电子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从明确移动服务平台差异化定位、构建平台融合协同机制、寻求广泛合作方面提升移动服务平台运营效果。表3。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9.
林秀冬 《新闻战线》2015,(4):183-184
据相关数据显示,使用微信、微博的学生超过全国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微博、微信传递信息速度快、能够与朋友进行即时分享等逐渐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对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更乐意通过微博与微信进行发布;各个厂家、品牌等均利用微信、微博等优化经营方式;大学社团均成立自己的官方微信与微博,用来发布社团信息、与会员进行交流、获取会员信息动态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微信与微博的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为主的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但因其隐秘性、自由性强以及强社会关系等特性,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传播伦理失范问题频频发生。本文以微信为例,阐述了移动新媒体伦理传播的失范现状,分析其失范原因并提出重构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