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把话说完是一种修养   常有学生向笔者倾诉说:“我对某某老师不满,因为他经常不愿听我把话讲完.“的确,这在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中并不鲜见.学生不同于成年人,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在他们眼里会看得很重大,而且考虑问题时往往都很认真.因此,学生讲话时,无论说什么,教师都要耐心地听,让他们把话讲完,给他机会解释,不要打断,更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教好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重视,绝不可因为统考或抽测往往没有这方面的考题而等闲视之。在看图写话教学中,要把教师的“清唱”变成师生共同说的“相声”,将单边活动变成双边活动,让学生在看图写话中“英雄有用武之地”。如果在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结果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获益很少.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抓好命题作文的基本功——看图写话。抓好了看图写话,还要把看图写话与命题作文结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应该可以做到或做好的事,却没有被做好,或没有认真对待.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做,而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变得麻木了.  相似文献   

4.
时下,经常有学生抱怨说:“我对我的老师感到非常气愤,因为他经常不愿听我把话讲完。”实践证明,教师在同学生谈话时,缺乏耐心倾听的做法,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委屈、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等,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当作教师的天职,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但是,我这个作班主任的为什么会有献出了整个心灵,而不被孩子理解的苦恼呢?案例:"你为什么上科学课说小话?"学生张×不做声,用挑衅的眼光瞪着我。"上课说小话,还自以为是,跟我较劲儿,这么大胆!"我不禁这样想到。同时,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需要冷静,其中肯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之间也加大了听课探究的力度。但在课后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自责:“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脱离教案了”。或:“还有几个问题没讲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学生,提问时开了“无轨电车”,也把教师拖出了“轨”,造成教学目标没能如期达成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材中的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一个读写例话。它既提示了每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又总结了学习每组重点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对教与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性。以前,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次序,在讲完每组所有的课文后,花一节课专门教“读写例话”。由于,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已经联系“读写例话”提出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把“读写例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教给了学生。所以,教学“读写例话”时,教师就觉得无话可说,学生也感到厌烦、乏味了。  相似文献   

8.
一、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常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同学正在发言,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叫着:“老师!老师!我、我、我……”不顾别人还没有把话说完就插嘴。这就是孩子没有良好倾听习惯的表现。吵吵嚷嚷的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情绪及学生听课、发言的兴致。目前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习惯还没养成,表现为:插话、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常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同学正在发言,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叫着:"老师!老师!我、我、我……"不顾别人还没有把话说完就插嘴.这就是孩子没有良好倾听习惯的表现,吵吵嚷嚷的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情绪及学生听课、发言的兴致.目前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习惯还没养成,表现为:插话、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意见或建议,有的还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听老师或同伴讲话,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低年级写话是中高年级"习作"和"作文"的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写作"的奠基石。在写话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制约写话教学效率的因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写话教学的问题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低年级写话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呢?一、展开调查,明确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了解学生的写话兴趣、写话方法和写话能力,我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写话兴趣不浓,没有一定的写作方法,表达能力不强的同学大都写话能力不强。通过分析研究,我决定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写话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有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罚站,有的罚抄作业,有的大骂,这些所作所为,公然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义务教育法》,请看下面的教育片断:案例一“:我是陈××学生的家长,谁是××班黄老师?“”我是黄老师,你到走廊,我有话跟你说”。教师  相似文献   

12.
在我半年来担任小学五、六年级算术科的教学中,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教训。 (一)备课方面: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过去对这却认识不足,往往这样想:凭我教小学算术还会有什么大问题?於是,就不去研究教材、教法,结果讲的既无重点,又无系统,异常无杂。我曾有这样一次的教训:因为事先没有研究教材,结果把异分母加减法在一个小时内讲完,而讲完以后,学生却毫无收获。上学期,我接受了这个教训,开始重视了备课工作。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根据初高中学生的年龄和感知事物的特点,在启发式教学中巧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悬念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不一下子把话讲完,故意藏头露尾,设置几个迷宫,以此激发学生的悬念心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悬念心理,其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下一个个“结子”,使教学回旋推进,从而取  相似文献   

14.
一是“延缓评价”的误区。“延缓评价”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当即给以否定的现象提出的。“延缓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把话讲完再作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错误,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是理解有误还是表述有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往往易使课堂教学失控。不敢评价,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解答,甚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纠正,这也违背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即使是否定性评价,只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实用性的课程正被广大教师工作者所关注与重视.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而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而言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但从我国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尚未意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丝毫不顾及学生是否学到知识,而只顾自己是否讲完了所需教学的任务,使得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懈怠,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更别提其他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可见,想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性,做好教师与学生工作是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创造性作业让学生练习,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钓鱼》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在讲完之后提出同题:阿成哥怎样把鱼送到赵爷爷家的?这是课文中没有讲到的问题,引起了同学极大的兴趣。我又根据  相似文献   

17.
王永胜 《课外阅读》2011,(10):339-339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习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对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1.读通教材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利用好教科书.教师上课仅在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讲解上下功夫.讲完之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或上黑板板演后利用课本做练习.或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教师讲解精彩.但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一位老师创设了去联华超市购物的情境: 下课以后.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昨天晚上跟妈妈一起去逛××超市,里面的物品价格没有两位小数的,你给出的物品价格不符合生活实际。”这位教师一时没有答上话来,最后苦笑着说:这是为了学习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老师虚拟的情境。  相似文献   

20.
吴非 《江苏教育》2008,(3):61-62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环境不太理想,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向。某市一位青年教师来信说起,因为发表了几篇教育教学体会的文章,学校领导就认为他“没有做好本职工作”。那么,埋头教学不研究问题,是不是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判断力已经荒谬到这种地步了,我认为不值得争论。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自己继续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既有新的困惑,也不断地会有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