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东江门日报社,同事们称呼吴耸时喜欢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共产党员、老记者的原故,叫他一声“老吴耸”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最近,发生在吴耸身上的一系列事情,使人们对他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2.
边春光同志是我国出版战线上一位老战士、老领导。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多数同志都叫他“老边同志”。这个极其平常的称呼,透着人们对他的敬重和亲和。我这里记叙的仅仅是他1983年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抓与出书质量有关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3.
我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前,庄守经同志是系主任,到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秘书处工作后又承蒙他的教诲,因此在称呼时,我始终叫他"庄老师".图工委其他同志好像直接称他"老庄",没有叫"秘书长"或"主任"的,当年秘书处的工作氛围和庄守经同志的平易近人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叫他“老丁”。四十年前,当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熟悉他的人就叫他“老丁”。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而与他一起工作的青年同志同样叫他“老丁”。“老丁”,是丁景唐同志引以为荣的称呼。的确,这种称呼说明了他平易近人。老丁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党组书记,今年刚刚退居二线。多少年来,“三位一体”的职务使他工作头绪繁多,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个编辑。近年来,除全面负责出版社的工作外,还忙于主持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重大文化积累工程,既当总编,又当编辑,率  相似文献   

5.
冰心 《湖北档案》2016,(11):39-40
我和郭小川熟悉,是1955年他在中国作协当党组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曾一同参加过1958年8月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他似乎从来没有称呼我“同志”,只叫“谢大姐”.我对他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地爱怜.我觉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特别显得年轻、活泼、多产,才华横溢.关于他的诗作,读者们早有定论.关于新诗,我又早已是个“落伍者”,在此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讲些我和他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6.
熟悉他的同志,都叫他方群。其实他真正的名字叫束方群。因为叫“老束”与“老叔”同音,听起来别扭。因此,干脆去姓留名,方群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87年2月,束方群从部队转业来到盐阜大众报社工作。报社领导满足他“多跑农村”的愿望,分配他到记者部当记者。他喜出望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解放军大学哺育了我,我要老老实实学习,当好一名脚印留在农村、笔头对准大众的普通记者。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身背挎包,怀揣本市地图,一猛子扎了下去。  相似文献   

7.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收到某杂志社的三份稿件备用通知,他一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心想,在这家权威性的刊物上不用说发三篇,就是发一二篇,也实在太幸运了。但是的时间过去了一年多,这三篇文章仍杳无音讯。他又非常苦恼,忧心忡忡。我建议他写信询问一下刊物是否采用,他怕这样触犯了编辑同志,本来有希望发表的文章而被扼杀;我建议他另投一家刊物,他还想在这家大刊物上发表。这几篇文章就这样前途未卜地搁下来了。  相似文献   

8.
张伯海经常被人称呼张司长。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时设置期刊管理司,他就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调任首任司长。屈指算来,他离任也快十年了,期刊界不少人依然叫他张司长。到底是出于称呼官衔的从众心理,还是认同他为官一任,为期刊发展做了奉献,我没有一一细问。我知道,他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事期刊管理的官员。从到北京印刷学院任教以来,我就喊他张老师。我曾喊他张先生,可以叫他张书记、张会长,觉得还是叫张老师好。记得初到学院办公楼去找他,我好几次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尤其喜欢他这个京剧票友表演时的扮相。他演京剧上台亮相漂亮,谢幕也很精彩。有时我甚至认为谢幕时的一举一动更显功夫,更显一位票友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半世纪拉美情缘老吴与我闲聊时的这段话语转眼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2013年3月18日老吴去世至今这半年多来,作为老吴在新华社的下属、同事和朋友,我每每想起他的这段话都感到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1.
王仿子同志比我大十三岁,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应当称呼他为老师。但是每当我写信给他称他为老师时,他回信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是朋友,以后不要再称老师了。从这一点来说,仿子同志真是一位谦逊而又平和的老前辈,使我更加崇敬!  相似文献   

12.
老范即范以锦先生.过去,他所领导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部下和同事就这么称呼他们的"老大".上一次,笔者在<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他,也使用了这个称呼.今天,再一次有机会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称呼.虽然笔者是比老范晚一代的员工,在生活中还不习惯这么叫.但总之,提起老范,令人肃然起敬.能有机会再写老范,是我职业生涯的荣幸.我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尽管预约发表的网络和杂志催稿也太急了!  相似文献   

13.
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他的部队在一个无比荒凉的小镇中作战,当他意外地与他的军队脱离时,一群俄国哥萨克人盯上了他,开始在弯曲的街道上追逐他。拿破仑开始逃命,并潜入僻巷中的一家小毛皮商人家。当拿破仑气喘吁吁地逃入店内时,他对毛皮商人可怜地大叫:"救救我!"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15.
新近出版的《张耀词回忆毛泽东》一书,说了许多鲜为人知之事。该书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张耀词同志为8341部队即中央警卫团团长,后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他为长征干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四十余年。四十余年的亲身见闻,记下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 张耀词同志在该书中,回忆林彪老婆叶群如何在毛主席面前密告罗瑞卿同志。张说,1965年10月毛主席住在杭州汪庄。当年11月下旬,有一天在一老同志处碰见叶群。叶群是在1965年11月下旬来杭州的。当时叶群开门见山就对他讲:“我这次来,是林彪叫我带来一封面交毛主席的信,请你带去交给毛主席吧!”  相似文献   

16.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17.
黄秋耘(我们周围的人习惯地称呼他为秋耘同志),是我1959年大学毕业分到《文艺报》编辑部工作时的直接领导之一。“文革”前夕,他调回原籍广东。“文革”中,他是“解放”较早的干部,曾任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从1976年开始,秋耘同志被指派担任《辞源》修订本的编纂,是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19.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20.
德培 《出版史料》2007,(1):18-21
窗外寒风凛冽。忽然获知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许觉民同志(人们习惯地称呼他在文坛上使用的笔名:洁泯)于2006年11月13日因病去世!这些天,在我眼前时时晃动着他那熟悉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