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晶 《语文知识》2006,(7):18-18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啊,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 《敖包相会》这首歌在我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相信有许多人听到这首歌,会把“敖包”当作蒙古包,并且会联想到这样的场面:在广阔的草原上,美丽的月光下,小伙子站在蒙古包旁耐心地等待着心爱的姑娘到来。其实,“敖包”在蒙古语里是“堆子”的意思,也叫“鄂博”。它用石、土、草等堆成,是蒙古人用作路标和界标的,和山差不多,但没有山那么高。旧时蒙古人曾杷敖包当作山神、路神的住地来祭祀。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的祭敖包仪式渊远流长,关于其由来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最初敖包和爱情是不沾边的,蒙古人到敖包相会主要是为了祭祀。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3.
敖包和拉卜则是蒙藏两个民族民间信仰的产物,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敖包祭祀,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变迁,更多地融入了藏族拉卜则祭祀的元素。早期的游牧民族,大多依靠口述或仪式的形式来保存和强化记忆,河南县的敖包(拉卜则)祭祀同样具备类似功能。如济农敖包的祭祀除了宗教的功能,还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在对济农敖包纪念仪式的操演中,河南县的蒙古族加深了对于蒙古族祖先和民族精英的记忆,同时也巩固了族属认同。  相似文献   

4.
据相关记载,敖包信仰在蒙古贞地区已有大约35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其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番兴起、没落、复苏的辗转波折.与此同时,蒙古贞敖包祭祀的实际内涵也一并完成了从“娱神大于娱人”到“娱人大于娱神”的转化.在这种符号意义解构并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民众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导演了敖包文化的盛衰起伏.  相似文献   

5.
敖包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呼伦贝尔地区地域辽阔,草原区集中连片,敖包的分布受自然环境、民族分布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具有地域特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敖包祭祀传统。新时期,挖掘敖包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深度开发敖包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呼伦贝尔旅游向深层次、高品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随后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敖包的禁忌.本文主要从蒙古族敖包禁忌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对敖包祭文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敖包祭文源于古老的巫术语言。其次就祭文的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最后从文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对敖包祭文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宝格德乌拉敖包是呼伦贝尔地区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敖包,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祭山分为两次(农历五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每次祭山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对这种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应加以引导,使之与扩大地区影响、促进旅游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及文化大市的宏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相会敖包     
一首美不胜收的民歌——《敖包相会》,不知令多少入陶醉,竟魂牵梦绕地要访一访敖包圣地。我终于随大队人马一道相会了敖包——著名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查干敖包。敖包从表面看起来,不是想象中那样美的。所谓敖包,在蒙古语里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茫茫的大草原里,有那么一堆石头或石头堆起来的鼓包,就像南方随处可见的一小堆封土墓一样,会有多美呢?但是,在内蒙古大草原,这种石头堆却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敖包在古代是游牧民族的地标,它标志着这一块草原属于哪一个部落的牧地;其次,它指示着草原的方位,只要记住了某个特征的敖包,就知道…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是蒙古族的吉祥数字。十三座敖包,像是正在接受至圣至明的长生天恩赐的旨意,庄重神圣得不可亵渎。十三座敖包,大者为佛教里的须弥山,其余十二座敖包象征十二部洲。十三座敖包,同时寓意萨满教中的十三个方位: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上、中、下、前、后,各有一座庇护草原的大自然之神。十三座敖包,也寓意蒙古族的十三位先祖。据"蒙古秘史"  相似文献   

11.
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之根。在草原上,蒙古人民所从事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与五畜,自然草原及气候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从某种角度看那达慕(乃日nai ri)就有这样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的表现主要通过那达慕的内容(敖包祭祀和那达慕的表演)体现,祭祀和那达慕表演的目的就是那达慕文化的体现,即蒙古族爱护草原、珍惜生命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教育》2012,(10):82
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组建于2008年10月,是由九所自然村小合并而成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师队伍得以优化。现学校占地面积51220平方米,建筑面积5168平方米,主体校舍为砖瓦结构。学校配有远程教育地面单收系统一套、校园网络一套、闭路电视系统一套,远程教育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共享做到了"班班通"、"时时通"、"处处通"。几年来,学校领导班子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用理解和尊重赢得孩子快乐地成长与发展的成功,为学生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为办学目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邀请就像一束流水,这封邀请函,已经流入我心灵深处最安静隐逸的地方。那里,就是草原。那是我梦中的心灵归宿,也许上世,我曾是草原上纵横驰骋的牧马人,不然我为何一直对草原怀有深深的眷恋。都  相似文献   

14.
王辉 《华章》2011,(11)
蒙古族的那达慕活动以"男儿三艺"--摔跤、射箭、骑马为主要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狩猎时代.最初,"男儿三艺"作为草原民族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教战"功能显著;其后,又以娱神媚神的功能,参与到敖包祭祀等宗教活动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愈加迫切,"男儿三艺"逐渐表演化,其娱乐性不断增强.今之那达慕,已发展成为蒙古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5.
温暖的旅程     
我出生在内蒙古边陲要塞、"人杰地灵、百灵相助"的草原重镇百灵庙,自小在有着美妙神奇的《36敖包》、《五英雄城》的传奇故事中成长,在潺潺不息的艾不盖河的怀抱里长大,有着山一般高、水一般远的憧憬和梦想。1982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却  相似文献   

16.
圣饼的奇迹     
该绘画场面是乌切洛为乌尔比诺科尔普斯·多米尼教堂创作的祭坛画主要部分下侧带状装饰画的一部分。祭坛画主要部分下侧的带状装饰画.是描绘在祭坛主画面下面的较小场面,它或者表示出一系列细小情节。显然,乌切诺当初打算创作整个祭坛画.但祭坛画主要部分下侧的带状装饰画完成后,教堂当局将中心嵌板画的创作订件交给了佛兰德画家约斯一凡·瓦...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歌唱家德德玛优美、厚实的歌声中,你的眼前正展示着这样一幅图画,在湛蓝高远的苍穹下,无边无涯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牛群,还有狂放不羁的俊马自由自在地游走奔跑.毡房旁边,挤奶姑娘正提着一桶浓浓的鲜奶踏着晨露归来,不一会儿,奶茶的清香就从门扉间飘出,在空旷的原野中伴随着青草和野花的芬芳弥散、飘荡着,远处,悠长甘淳的马头琴声应和着蒙古人的长调,在马背上、在羊儿的犄角尖上、在青草梢头和敖包顶上的彩旗间起伏跌荡.  相似文献   

18.
草原遐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知几岁时就开始吟诵这样的诗句,其中的意境成为我最初的草原印象,而且很固执地盘踞在我的  相似文献   

19.
敖包祭祀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之一,也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蒙古族的这种传统文化保留至今,自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追溯了敖包祭祀的集中起源学说,并提出一种新的起源推测,并归纳总结了敖包祭祀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说公元前400年时,古希腊的第罗斯岛上流行着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一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人们来到阿波罗神前,请求阿波罗神像的指示.阿波罗神给了祈求人这样一个指示:“神殿前有一个正方体祭坛,如果能不改变它的形状而把它的体积增加1倍,那么就能消灭传染病.”人们连夜赶造了一个长、宽、高都比正方体祭坛大一倍的祭坛,可是,那传染病传播得更加厉害了.人们又来到阿波罗神像前祈求.神说:“我要你们增加一倍的是祭坛的体积,你们把长、宽、高都增加1倍,祭坛的体积不是要比原来体积大7倍了吗?”人们绞尽脑汁想找出一个答案,可是始终没有人能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