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高考试题,唐诗宋词设题较多,鉴于学生对古典诗词题失分较多的情况,本人把在教学中尝试的方法总结如下:一、抓诗眼,词眼1.从题目中抓。例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题目中应抓住"送"即送别,而送别诗中大致有勉励宽慰、缠绵悲苦、依舍难分等情感。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还得结合诗词正文中的意象和内容来定。  相似文献   

2.
送别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话题,古人以送别饯行表达深情厚谊.笔者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通过找意象、想画面、悟诗情等方法带领学生阅读一组送别诗,使其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是诗词鉴赏题的重要考点,但我们发现学生做这类题目时往往大而化之,说些不着边际的套话。笔者认为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分类及各类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现将中考中常出现的诗词类型及各类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做如下整理。一、送别诗1.惜别、思念之情。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4.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为离别而伤心不已,潸然泪下。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送别诗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星座。近年来高考中诗词赏析题中送别诗题材也较多出现,可见高考对于送别诗有一定的重视。送别诗中的意象选取较为固定,而根据选取意象的空间、虚实、乐哀等不同,我们可以将送别诗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唐诗排行榜     
赠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尤其重视离别。文人雅士们在离别之际往往会创作诗词用以送别,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其他诗歌不同,赠别诗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也担负着赠别友人的实际功  相似文献   

7.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多样,情感丰富,用语通俗,寄寓深刻,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本文通过分析送别诗内容,感悟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充分领略送别诗的美感,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9.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抓住诗人创作的有关背景故事,在课堂导入时讲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相关诗词的求知欲望;教学中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诗眼”展开理解,对诗词进行全面的情感把握;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并用朗读诗词文本,体会诗词之意境美,并系联表达相同情感或相近情感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的不同写法,最终全面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情感细腻而复杂,古代送别诗蕴含的情感亦如此,不能将其单一化、简单化。对送别诗歌情感进行概括分类,有助于我们全面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功利性过分突出。针对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征和音乐人热衷化用古典诗词进入歌曲的创作趋势,笔者寻找到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新鲜切入点,即巧用流行歌曲,丰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一、借助流行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流行音乐的情绪色彩和古典诗词的情感色彩是声气相通的,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先声夺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送别诗专题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  相似文献   

15.
张祜送别诗主要可分为送人赴任诗、送人归家诗、送人游历诗。送人赴任诗随着被送之人赴任地赴任官职不同,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也不同。送人归家诗写的明朗,其中省亲诗尤其注重孝道。送人游历诗则相对悲情。张祜送别诗中地域特色明显,其中对于三峡、岭南等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的描述都显得细腻、精彩。通过对张祜送别诗内容和地域特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祜送别诗的情感比较淡泊,这与中晚唐送别诗气质相符,也与张祜偏爱对送行目的地进行描述及好用典故相关。  相似文献   

16.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17.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理解,我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主要分成两  相似文献   

18.
一、早自习让学生抄读名家诗词。开头见好诗词就抄,比较零散,后来要求按诗的内容和风格组成诗组,把鲁迅先生《自题小象》、《自嘲》,周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组成献身诗组,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组成田园诗组。我还编写了边塞诗、送别诗、豪放诗、朴素诗等等不同类型的诗组,在抄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不同风格、流派等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9.
郭进中 《考试周刊》2012,(26):28-28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送别诗借助于意象的高度情思化,使得其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夕阳、青灯、美酒等。  相似文献   

20.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诸多离别诗中来看,古人的送别大都选择在秋季、傍晚,地点多为长亭、渡口,而在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柳、月、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