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更是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使得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困难重重,但又不是不可行的。本文以翻译特性为视角,提出在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应依次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原则,使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构成中国古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就是其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从某种角度上说,古诗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形象的翻译。本文将古诗词分为山水诗和人物诗两大类,分别就其中的形象塑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使得原诗中塑造的美感再现,译文读者能够得到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诗词英译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已。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文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西人传达其“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已.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文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西人传达其"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化交流随着人类交往的深入而更加广泛,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西方国家通过中国的各类文学作品的译本了解中国文化,因为文学作品上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所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以许渊冲先生和张廷琛先生的几首中国古诗词英译本对比为例,提出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即译者与目标读者流畅顺利的交流,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找到目的语中与源文本中最佳关联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本文介绍了翻译特性视域的四个方面,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内涵,进而探讨英译汉语文化词语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熊晶晶 《文教资料》2008,(11):29-31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分析古诗词意象特征入手,探讨了意象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提出意象翻译原则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钱放  方平 《文教资料》2008,(6):46-47
本文主要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英汉社会文化语言差异,从文学的模糊性角度来分析古诗词,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模糊性进行古诗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项有着深远历史的文化活动,对促进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文化词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翻译活动的五大文化特性为视角,列举多个案例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进行探析,探讨了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意义再生之三原则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的运用,旨在说明这三个原则在汉语文化词语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最能够直接反映我国民族文化的语言。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有助于我们国家对外传播汉文化,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本文从翻译的五个特征,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以及历史性入手,结合"去桎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原则来分析翻译特性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的影响,以使我国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功能。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数词有许多的"妙"用,使之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艺术境界。实指性数词可以直译,虚指性数词则需要译者更多的创造性。这样,才能比较完美地再现原诗词的数词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和美学妙用。  相似文献   

12.
刘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39-139,141
本文以M.A.K.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个纯理功能为依据,以英汉诗歌翻译为分析素材,从重合主位理论的角度透视英汉诗歌翻译中重合主位体现手法的文化差异及其语义理据。将讨论重合主位在英汉诗歌中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互动机制,分析原诗歌的重合主位所承载的双重功能在译文中表现形式,从诸多方面再现原诗歌的行、韵、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是交际的必要前提,在汉诗英译中,译者有责任为读者提供理解译作所需要的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通过认知语境的文内构建和文外构建,帮助读者建立起赖以获致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近反应的心理图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读者领略到汉语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诗汉译中形式和语词质料的分析,发现翻译中外部视域是变异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汉译诗歌作品存在,因为汉译后变异的语词质料由目的语中特有的形式重新开启,同样可以建立一个生存世界,这个新的生存世界是英诗汉译作品的内在视域,这种内在视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是对人类生命情感的保存,它才是英诗汉译成功的关键。翻译完成之后,汉译作品还没有实现其作品存在,而最终实现需要接受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入译作的内在视域,领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必须了解原诗语境,深刻领会诗歌语义,才能正确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因此,根据语用学原理,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中文诗歌的语境和话语含义是中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9.
在许渊冲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诗歌翻译理念和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诗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初步的英诗汉译翻译理念较好解决了英诗汉译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矛盾的问题。在这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的基础上对济慈的《秋颂》进行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导读说明了这一诗歌翻译理念的可行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能对英诗汉译实践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