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枣庄方言中的介词"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晶 《现代语文》2006,(7):85-86
本文讨论枣庄方言里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介词"搁"(同音字). 枣庄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位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带.枣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西鲁小区.枣庄市西南的周营镇是笔者的家乡.  相似文献   

2.
汉语动词到介词的语法化演变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发生的。动词的介词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影响以及认知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鹤窈 《学语文》2012,(2):64-66
一、引言上世纪70年代,随着语序类型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汉语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的语序模式,其中工具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问题受到关注。张赪根据大量的语言资料从历时的角度对这种词序的演变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展示。(《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相似文献   

5.
顾秀群  吴松 《文教资料》2010,(20):35-36
本文先从句法上把《庄子》中的736个"於"字句分为"VP"前"於"字句和"VP"后"於"字句两类,然后从语义着眼分类描写。  相似文献   

6.
介词“沿”用于介引某动作行为经历的路径,源于其动词义“顺流而下”。在确定介词的判定方式及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历时考察中研究“沿”各时期的语义状态与句法功用,厘清“沿”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认知因素三方面探寻“沿”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8.
南宁白话空间介词“过”共有三类:一是经由义空间介词;二是处所义空间介词;三是终点义空间介词。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的前项时,“主体向终点处所发生位移行为”意义的推动、NP处所范围的改变和V2语义范围的改变,使位移动词向经由义空间介词发展,而“明确了主体发生末事件的处所”意义的推动、认知心理的影响以及NP范围由大变小,使位移动词向处所义空间介词发展;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后项时,由于动词义素成分扩大造成义素赘余,促使连动式发生“义素兼并”式偏重,位移动词向终点义空间介词发展。  相似文献   

9.
虽然诸多词典收录介词“随着”,但是目前未见学者专门论述介词“随着”的句法语义问题。现代汉语“随着”的介词性用法呈增多态势,但“随着”从句的语法意义、结构限制都颇为复杂.留学生较难习得。“随着”从句具有背景化作用,语法化程度较高。“随着”与“越来越”经常共现,可确定为二语教学的优先项目。文章最后基于“深入浅出”原则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1.
《玉台新咏》卷九所始载的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并序,历代流传,异文渐多。明清以来的引录、校勘,尤其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校,问题亦复不少。故作此校补,以向学术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2.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受体前"个"字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受体B前出现量词“个”可以表示“不定指”,但这并不能概括其所有的 “个”字功能。“把”字句受体B前的“个”还存有何种别样功用,这是本文所要着重揭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16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剧作家,徐渭的杂剧《歌代啸》特别值得关注。这一剧作于荒诞滑稽中深寓愤世之情与悯时之痛,构思七妙,想象丰富,语言本色,颇具创新,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价值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对原始民族文化或史诗、神话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多元的、异质的因素是我们兴趣所在。而对其中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显达、文本的隐喻乃至民族精神的诉求都视而不见。在这些被遮蔽的存在和被隐藏的他者中,实有着难以言尽的情感和互文性的精神共通感。他者业已莅临,他会在自我抒写的同时予我们以无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杨公骥先生破译《巾舞歌辞》的经过,以及赵逵夫研究《巾舞歌辞》的一些情形。以杨公骥《巾舞歌辞》校本与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奠舞)演出脚本研究》中的“复原本”进行对照,并列举赵文中错误10例,从而证明赵逵夫不是《巾舞歌辞》的破译者。  相似文献   

17.
阁本提要研究是“四库学”提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阁本提要与《总目》提要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且阁本提要之间也有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分析。将阁本提要与《总目》提要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开拓提要研究的视野,将“四库学”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从《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作品本身的内容、主题和众多有关的献资料等方面看,古序体有三种,而非两种。《滕王阁序》的“序”应为“记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X哥”语义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X哥"的搜集整理,对"哥"语义变迁进行了疏理,并从语言动态平衡体系、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撞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寻"X哥"流行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0.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北端,这一区的方言属于山西方言云中片.此方言中的"个"存在大量的非量词用法:"个"可以构成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名词以及副词.对大同方言中带"个"字语料进行分析,并充分描写"个"在大同方言中的非量词用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