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一场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权利的帝国主义战争,它以俄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聂飞 《考试周刊》2011,(42):34-35
一、樱花基本文化 (一)樱花的传说 樱花,是日本的民间国花。对于日本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饱含更深层次的意义。日本,是由数千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3亿。由于受到地理状况的限制,日本自然资源较为缺乏,火山海啸频发,历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2000年10月14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日本,并接受了日本的TBS电视采访。现场有99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民众参与,代表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频频向朱镕基总理提出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朱镕基总理却用过人的智慧,一一辩驳。尤其是下面两则,受到了世界各国记者甚至包括日本记者的称道。一日本老人问:我们很多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你对这件事怎么看?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您的逻辑是错误的。历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不是有多少贵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现代日本人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汉文修养水平进行考察研究认为:现代日本人的汉文知识的整体水平在中华民族以外的民族中高居首位。汉文已成为现代日本国语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的日语教学中对此有必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了媒体关于日本学者村田忠禧《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一书的报道。在这部书中,村田忠禧先生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钓鱼岛在历史上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族有许多忌讳的东西,本文把日本人的各种忌讳加以归纳,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加以阐述。指出,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语法、翻译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透彻地了解日本人的风土人情,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而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晶 《华章》2009,(22)
文章通过对日本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历时性分析,对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日语、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日语和日本文学中一些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佚名 《教师博览》2010,(5):58-59
中国很早就打破姓氏之贵贱,人皆慎名,生而有姓氏。而在日本,历来严种姓之别,因此姓氏往往必须由天皇赏赐,朝廷不时加以甄别,以防一般百姓冒姓。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是战后由日本大藏省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一部有关日本人在二战前、特别是二战中在世界各地活动(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丛书资料,其所具有的资料价值得到学界的肯定.鉴于此书的成书背景、流传过程以及其指导思想、资料价值,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细致的介绍,文章力求通过对其中的《海南岛篇》进行分析,在上述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对钓鱼岛的历史观,主要分两大派,一派从狭隘利己主义出发,不顾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另一派是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尊重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活动,破坏了中日两国所达成的"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应该端正历史观,重视友好,展开谈判,以缓和矛盾,进而公平合理地解决钓鱼岛争端。  相似文献   

11.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汪涌豪 《新读写》2011,(6):15-15
面对大变故,日本人通常选择静默与忍耐。这些天,全世界人都在谈论日本人的牺牲、克制和秩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14.
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着上下意识,并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要掌握好日语,真正地理解日本文化,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日本人的这一上下意识就是必须学习、认识的方面之一。文章围绕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在考察完它的形成原因之后,在日语敬语中追寻它的影子,最后从语言里渗透着文化的观点出发,对敬语的教与学提出些许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萨苏 《内蒙古教育》2007,(11X):42-42
“你是猪!”——打架的时候日本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骂法。为什么呢?因为日本语中,“猪”的意思和我们中国的理解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特别强。它是构成日本人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使日本人具有凝聚力的因素,这种凝聚力正是日本民族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教育》2007,(3S):15-15
购买鸡鸭所有权 顾客可在鸡鸭幼龄期购买下鸡鸭的所有权,然后让禽农们替其饲养,待家禽生长成熟育肥后,由禽农宰杀、洗净,并送至顾客家中。这样既方便了顾客,禽农又为自己饲养的鸡鸭从小就找到了买主,当然不愁销不出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车耳 《教师博览》2010,(4):19-21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秩序,以及日本式的纪律。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立正佼成会请我演讲,讲完后,日本会长送我一个巨大的礼物,陪我去的台湾朋友怂恿我打开来看看。我在日本人和台湾朋友的围绕下,把包装精美的纸盒打开,才发现里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钟。日本人面露喜色地对我介绍:“这是可以使用万年的空气钟,利用空气中的温差来使机械转动运行.永远都不会停止的,不知道林先生喜不喜欢?”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如交谈中的随声附“和”,少言寡语甚至无言以对,有时又模糊暖昧、闪烁其辞等,这都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与众不同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