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一期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3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3%,网民年增长率超过6%,移动端上网需求持续升高。在网民数量迅猛增长、移动媒体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网络舆情持续繁荣。网络舆情,是广大网民在网络上对社会上的热点现象或是焦点问题表达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动更加频繁的背景下,"网民"这一新的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信息,靠文字传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网民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种重要网络文化现象,即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所谓"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作为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网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体现了他们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全面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舆情,合理有效开展监控,积极应对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网民表示,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互联网上寻找,超过3/4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重大信息的主要渠道[1](14).2009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针对“如何看待通过互联网表达民意”等问题,对2874人进行了调查走访,调查结果显示,47.7%的人经常上各种网站或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另有43.6%的人表示自己偶尔上网发表意见[2](52).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下的论坛跟帖为网民的互动和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直接有效的传播平台,但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各种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也凸显出网络环境净化的必要性和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北外香水女生”一事的论坛跟帖分析,就如何提高网民媒介素养问题从三个方面——媒介因子、社会因子、个人因子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反腐蕴含着积樱的宪法意义。网络反腐彰显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应当通过宪法引领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对网民及网站的管理引导,实现网络反腐与传统反腐方式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7.
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是网民们自由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一个平台.在论坛中,网民们的交流主要通过"发贴"与"回帖"(或"跟帖")的方式进行.在这种纯文字的虚拟世界里,各种修辞手段成了网友们展现自己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万春灵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文章称,草根群众网络参政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隐蔽性与平等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多草根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用的都可能是假名,大家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不论他的地位、经济条件、知识程度如何,他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使得网民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社会里,草根群体能够和精英群体分庭抗礼,网民在网上都是平等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今社会,博客逐渐走入广大普通民众的个人生活。由于博客传播的简单化、便捷化、随意化,对于在传统媒体长期一统天下局面下生活下的广大民众来说,他们找到了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言论的一个阵地。本文在充分论证博客的优点和正面价值的同时,也对博客在大众传播中的缺点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为言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语平台和沟通途径,从而给"言论"释放出了更宽广、更民主的空间。但是当我们为自身言论自由的进步而欢呼时,也不能忽视网络言论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如何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如何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以充分发挥言论自由的积极效应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网络言论是公民以网络为媒介所表达的一种言论,它是现代社会公民言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言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由于其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的特征,因而具有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双重价值。在个人权利领域,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有利于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而网络言论的不当表达则极易导致对其他公民合法权利的侵害。在司法权力领域,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是促使司法公正的积极因素,而其不当表达则会侵犯司法权,损害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2.
以空前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大学生网络群体性爱国行为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政治现象。在致力于营造祥和社会氛围的背景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正常抒发,采取理性的态度和行动来反击某些反华言论和行为,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预案和应对机制成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群体因诱发事件的刺激而聚集到网络场域中,为了寻找事件相关真相而展开言论与行为,因此他们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网络突发事件的不同参与群体.研究发现在网络突发事件场域中网民群体具有场吸纳性、场适应性、场依存性等特征;网民群体具有信息依赖性、利益驱使性、诉求表达性、时间压迫性、目标诱导性和强变迁性等行为...  相似文献   

14.
网络言论自由权做为表达自由权的分支,被各国认定为一项宪法权利。自由的界域往往止于隐私的边界。真正的网络言论自由亦常常伴随着实名与匿名的争议。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兴大国,我国的网络言论规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国际社会的先进理论自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是只有结合中国政治环境研究中国网络文化,才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与中国在校大学生政治意识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肯定派"认为上网行为会影响网民的政治意识,甚至会使上网者成为无国界的"世界公民";"否定派"则认为互联网并未取代大众媒介的政治影响力,其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317名大学生网民的调查,"否定派"的观点更为接近事实,即互联网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是一种霸凌形式,是网民在网络中发表伤害性的言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蔓延。在网络媒介中,通过霸凌行为掠夺他人的语话权,将一些虚假、不道德、不合法和违背正确思维方式的语词迫加在某人身上,造成了身心理伤害。网络暴力是建立在虚拟社会里"群氓文化"的基础之上,即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引爆一个话题,便会引来无数盲目追随者,随继而来的是网民非理性的表达言论、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社会上近期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讨论其现象、分析其原因,期望为减少和消除网络暴力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流行的高校BBS因为其隐秘性和学生们言论的随意性,出现了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直接攻击他人等不良现象,甚至引发了一些恶性事件。因此这个领域的学生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本文从“红色先锋“BBS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建、管理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发挥学生党员作用,引导学生网民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舆论,维护校园稳定。  相似文献   

19.
网民处在媒体高强度的信息轰炸以及给定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诱发网民对我国足球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情绪化认识和极端化言论.而且相关"假、赌、黑"事件报道中采取的娱乐化叙述框架和叙事策略,在网民对我国足球的情绪化批判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网络的组织功能以及球迷、网民等群体的心理特点也是我国足球情绪化舆论环境容易形成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络当前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2011年10月份,全球约有12亿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占据了全球网民总数的82%。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5分钟,就有近1分钟花费在了社交网络当中。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