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慕名前来的海外游客趋之若骛,因此,中国旅游资料的翻译事业也蒸蒸日上。当今翻译界的专家们提出了各种翻译理论,但是笔者认为,译者应该根据文献的特点对其进行翻译,就历史景点的翻译而言,以刘重德先生所提出的"信达切"翻译标准对其进行翻译。本文主要从省略和增补两种翻译方法入手,详细讨论了这一原则在历史景点翻译中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论文用“信达切”的标准来评述姚乃强翻译的《红字》中文版本,最后指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即“信”的基础上,姚先生的翻译更好地达到“达”和“切”的要求,是《红字》中文译本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3.
以著名翻译家刘重德先生提出的"信达切"翻译标准为视角,以具体实例为参照,探讨了《爱的教育》朱宾忠和米夏两个中译本,通过比较,文本认为朱译本以既忠诚又艺术的形式地再现了原文。  相似文献   

4.
欧阳桢是一名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他在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颇有成就。他始终秉持"自明"、"信达"与"透明"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风格简约、畅达,他的译诗英语地道、措辞讲究,是文学翻译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刘重德教授"信达切"三字原则的立论过程,阐述了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辩证特色,指出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庸之道"是他的成功之道。刘重德教授为译界同仁后学树立了治学和为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翻译的标准呢?是“忠实通顺”还是“形似神似”?是“忠实流畅”还是“准确流畅?”是“信达化”还是“信达切”?是“达意传神文采”还是“正确通顺易懂”?如此多的翻译标准,该采用那一个呢?笔者认为,还是采用严复当年提出的“信达雅”为好,因为以上所说的标准,都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围,“忠实”、“达意”、“谁确”都是一样的意思,是“信”的变相说法而已。“通顺”、“流畅”的意思也就是“达”的意思,“文彩”、“切”、“化”,也只不过是“雅”的另一种说法。所以,把“信达雅”作为我们今天翻译的标准,仍然挂非…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星星  岳国法 《海外英语》2013,(21):145-146
在西方译论史上,美学所起的作用仅是一个推动作用,而早在中国,译论和美学早就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该文旨在以其英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分析研究其诗歌"美"具体体现,并为诗歌翻译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诗歌所提出的"三美"原则以及他对美学的探索,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也应该具备创造性,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原作和译作的统一性也就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3.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信达雅与信达切、直译与意译以及归化与异化等不同翻译观的比较得出结论:译论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这些翻译观均有各自独特的用武之地,其功能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只要把握好尺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许渊冲的"三美"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数字化下的翻译服务正在飞速发展,“MT+CAT+PE”翻译模式在科技文本的翻译活动中切实可行。本文在“信达切”翻译原则的指导下,研究“MT+CAT+PE”翻译模式下的科技英语文本翻译,描述MT、CAT出现的误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方法,并提出译后编辑的方法,以期为译员提高翻译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诗歌翻译及其理论,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三美论"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但是笔者最近注意到,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作为借鉴和参考。本文就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三美论"的相似之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也可以作为诗歌翻译鉴赏的标准,作为诗歌翻译鉴赏与评析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对联的翻译要达到"三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0.
张鹏 《海外英语》2011,(10):238-239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强调功能对等理论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形式对等的重要性。既是翻译,必有损耗,或在内容,或在形式。对于诗歌的翻译,学术界更是争论不休,对于内容和形式并重的诗歌,译者翻译起来到底应该按哪个标准来呢?该文就柳宗元的《江雪》,提供中外翻译家的五篇英文译作,通过对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这两个标准的分析来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