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艳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66-68
文章选取全程参与新中国建国三十年各种运动的作家汪曾祺(1920-1997)小说文本,梳理隐匿在大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小历史的蛛丝马跡,具体呈显存在于官方的历史文本与民间文学文本对于历史叙事无法避免的差异,因为历史从来不会只有一个版本。此外,透过"衰年变法"的汪曾祺新中国小说的文学展演,亦将揭示历来鲜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非典型"汪曾祺风格。 相似文献
2.
黄悠纯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6):66-68
乡情浓郁的文化之美,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迷朦绰约的诗意之美,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情趣之美一平淡无奇的语言,精巧奇妙的构思,感人至深的形象构成了汪氏小说一幅幅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的风情画。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认知科学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并指出因为圆形人物的塑造符合大脑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划分,所以圆形人物比扁形人物形象更丰满,艺术魅力也更持久。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毕飞宇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非常成功,但他本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在与朋友闲聊时流露了出来——他害怕自己笔下的人物。他说:“好的人物形象与作家可以算作半个亲人。为什么算半个?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家,她在短篇小说创作技巧领域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对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物塑造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曼斯菲尔德在人物塑造上巧妙地采用了间接人物塑造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曼斯菲尔德在人物塑造上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这些独特的写作技巧在成功塑造人物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比较了直接人物塑造与间接人物塑造两种手法的优点及局限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曼斯菲尔德问接人物塑造的写作技巧,包括: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和多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应选择最佳形象组合,深刻表现所要报道的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对比、象征、衬托等表现手法来启迪、激发人们的联想,以提高新闻照片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朝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4):22-27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中心,采用了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法来刻画全书的主要人物。书中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变化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这种人物的刻画方法与"功名富贵是全书的第一着眼处"的构思紧密相关;与"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互为关联;也是夸张、讽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尚显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33-35
巴尔扎克的辉煌艺术的最高顶点,是他的人物塑造。巴尔扎克大大开拓并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供了从肖像描写到内心刻划、从描写人物的环境到展示人物言行的全面的艺术经验,使得在小说中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人物塑造理论是张竹坡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提出“典型”这一重要范畴,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标准;二,以“入世”、“幻造”、“情理”为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三,提出了“抗衡”、“犯而不犯”、“白描”等多种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这些构成了张竹坡人物塑造的理论系统,张竹坡的人物塑造理论不但推动了古代小说人物论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孟祥利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5):104
孙犁先生的代表作荷花淀可谓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小说中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民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纯美的画面,散发着阵阵幽香的荷花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仿佛只是融人荷花荷叶的精魂,这也许正是荷花淀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不过,小说中人物一经孙犁先生的生花妙笔点染,虽寥寥几笔勾勒,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Harold F. Hard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2013,99(4):409-413
1. ON PHILOSOPHICAL STYLE. By Brand Blanshar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 69. $1.00. 2. THE MAGIC OF WORDS. By The Rt. Hon. Lord Justice Birkett. London: Geoffrey Cumberle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p. 15. 2s net. 3. GUIDE FOR AIR FORCE WRITING, Air Force Manual 11–3. By the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Washington, D. C: 1954; pp. 133. (For use by USAF officers and Air Force ROTC cadets; not sold publicly.) 4. HOW TO MAKE SENSE. By Rudolf Flesch.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4; PP‐ 202‐ $2.75. 5. PLAIN WORDS: THEIR ABC. By Sir Ernest Gower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4; pp. vii+298+viii. $2.50. 6. The essays on Language, Rhetoric, Sign and Symbol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In vols. 2 and 3 of 54 vols. Edited by Robert M. Hutchins.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52‐ 7.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Otto Jespersen. Ninth Ed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5; pp. vi+274. $0.95. 8. KNOW YOUR READER: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EADABILITY. By George R. Klare and Byron Buck. New York: Hermitage House, 1954; pp. 191. $2–95‐ 9. RECURRENT MALADIES IN SCHOLARLY WRITING. By Eugene S. McCartne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3; PP‐ xi+141. $2.50. 10. THE CONCISE USAGE AND ABUSAGE. By Eric Partridge.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54; pp. ix+219. $3.50. 11. ASPECTS OF READABILITY IN THE SOCIAL STUDIES. By Eleanor M. Peterson, Ph.D.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54; PP‐ ix+118. $3.50. 相似文献
12.
李金媚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2):90-91
应用写作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若从基础写作抓起,调整现行的教材、设计系统的练习、教师多参与写作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善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报告文学至80年代末形成高潮。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鲜明特色,达到空前高度。表现为: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注重构思艺术和结构艺术,并使思想和艺术达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戴盛才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135+142
撰写纪要时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认清文种嬗变之"源",二是重视材料本身之"纪",三是突出内容精简之"要",四是注意相近文种之"忌",五是辨析横向比较之"特"。 相似文献
15.
邓中书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87-188
编辑与写作的关系问题,是出版界(包括学报界)的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从学报编辑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编辑与写作的关系及编辑写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博尔赫斯小说容纳了自我意识由萌芽到极致的形态,分别体现在以真实文人的文字生涯题材的小说、象征类元小说、直接的自我解释和暴露小说、双层元小说、书评小说中,往往是将众多的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能都运用在一篇小说中,收到体小旨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韩秀丽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63-263
"过程体裁法"是一种结合了"成果法"、"过程法"和"体裁法"的优点于一体的写作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领域"过程体裁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过程体裁法中的一些相关概念,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吴敏姝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5):107-109
中西方迥异的教学模式,其在中外写作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写作目的出发,中国人强调为自己写作,而外国人则是为不同的读者写作,故而文章内容中,中国以"切己文"为内容,外国则是"切时文"为内容。在这样不同的思维方式下面,是由于外国注重工具性,中国注重人文性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4):18-22
本地一种真正的学写作意识,即以真正学的眼光来看待学。使学写作不仅培养能力与技巧,同时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写作意识的核心有两个,民创造,与实用写作意识相区别,可具体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与实用写作的生意识不同,学写作是反规范性意识,与实用写作的认同性意识不同,学写作是超越性意识,与实用和的内容性意识不同,学写作是形式性意识,与衫和的语言工具性意识不同,学写作是语言本体性写 相似文献
20.
李华秀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103-107
"写作就是写文章"这一判断掩盖了写作的真实目的,模糊了人们对写作本质的认识。从发生学的角度讲,写作是使用工具呈现主体精神世界的特殊劳动。这一劳动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磨砺思维、诗意地栖居。打开人类发展的历史画卷就会发现,文字出现以后历史发展的速度快得惊人,一方面是写作帮助人类积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是写作磨砺了人类思维。因此,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不会轻易放弃写作。对现代人来说,手工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按照劳动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原则,写作越发不可忽视,它成为人类保持头脑清醒和思维不断进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