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意志性及社会身份对翻译行为和翻译质量的影响是译者行为批评关注的对象.社会历史环境、译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存在决定了译者的意志性并最终导致其译者行为.19世纪初期,作为兼商人、外交官、汉学家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小斯当东选译《异域录》的行为反映出他是受社会人意志主导的译者,其翻译策略则彰显出他是受译者意志主导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一直都是翻译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来看待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译者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意识形态对翻译具有操控性,任何翻译都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故该文将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4.
魏冉旭  徐未艾 《现代英语》2023,(14):120-122
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通过翻译外的考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译本的分析,发现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展现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过审视翻译内外,分析得出译者白亚仁坚持“求真务实”的翻译准则,这种翻译行为对推动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某种同构,这是从性别视角对翻译现象、翻译标准、译者地位等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基础。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内涵运用于中国语境,有助于创立女性主义影响下的语言观、丰富对译本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易经》借助丰富的动植物隐喻阐述了人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隐喻翻译也成为《易经》外译的难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思想映射的认知过程。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易经》对隐喻的翻译传神达意,有效再现了《易经》的智慧和文化。翻译是一种具有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译者自身主观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均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该研究旨在通过布迪厄惯习理论分析《易经》汪译本中动植物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汪榕培翻译惯习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