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秉承儒家思想,尤其在幸福观方面光大了儒学。其幸福观可以归结为"与民同乐"说、"君子三乐"说和"天爵人爵"说。"与民同乐"是关于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的思想;"君子三乐"说,肯定了人的家庭幸福、道德幸福与教育者特有的幸福,这一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天爵人爵"说涉及到了德福一致思想,具有劝善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幸福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道德理论的核心,他的伦理思想以幸福为起点,最后又以幸福为落脚点。在他看来,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至善即是幸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活质量,幸福已成为人们思考得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极具现实关怀的现代儒者,梁漱溟、冯友兰对幸福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漱溟认为幸福是个体精神上的愉悦,道德是追求幸福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幸福观;而冯友兰立足人生境界构建境界幸福观,认为只有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深入考察梁、冯二人的幸福观,对于提升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德性幸福是孔子幸福观的主要素之一,其德性幸福的实现依托于主体理想人格内化,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着理论内核式的相通,即都强调主体对于德性规范的内化。然而,孔子德性幸福是对行为主体行为自觉的高位思考,他预设着"德福一致",这一德性实施路径具有理想性,它难以抵制美德口号下的虚伪人格以及普遍的社会道德失范。因此,孔子德性幸福缺失了保障个体美德实现的社会制度伦理上的"善",这与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因此,孔子德性幸福观对高校德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对孔子德性幸福观进行解读,并试图揭示出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相同困境。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幸福观对德育活动的影响,这成为道德教育合理开展必须反思的观念前提。幸福就是自成目的、创造性、给予性的生活方式,这是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的合理幸福观。在此观念基础上,当前道德教育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获得幸福的能力;培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追求幸福是人类亘古不息的话题.密尔的幸福观奠基于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之上,其功利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注重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快乐,并将美德渗入其中,强调一种美德幸福.他的幸福现对当代美丽中国幸福观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追求理性之乐,并化忧为乐。他的幸福观是一种德福一致的幸福观,实现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了一种立命担当的精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极致。他的幸福观决定了他的幸福之路是在向内自修的基础上推已及人,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这启示我们,幸福的获得须优化内心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社会欲望,明确人生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对康德伦理思想的研究中,其幸福观是一个被人忽视的主题.康德充分承认人的感性幸福追求的正当性,又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排斥幸福原则,以保证道德的真纯.在德福关系问题上,康德将德福统一于至善中,认为人只要按道德律行事,就可以希望拥有与之相配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0,(2):21-26
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在对西方传统哲学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奋斗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奋斗幸福观、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幸福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提倡奋斗幸福观在新时代具有时代必要性。弘扬时代旋律,纠正价值观错位是其时代必然;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深化改革是其内在动力;应对时代难题,完成使命担当促其创新发展。新时代奋斗幸福观蕴含十分深厚的当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树立了奋斗幸福与奋斗光荣的价值观,为个人实现真正幸福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