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2.
<正>职业院校有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近些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等,都明确了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1]。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而高职社团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南通剪刻纸文化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在高职社团中开展特色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出可行的活动方案,并探究高职社团特色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是打造高校品牌文化、提升大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就近几年福建省非遗进高校的传承新模式,非遗不单要进校园,更要扎根高校,从文化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地方高校如何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针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三新”精神: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要努力开拓新局面。会议提出职业院校要树立“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是最大的成功”的思想,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反应要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快,市场、社会需求信息要灵,就业渠道要通畅。  相似文献   

7.
区域     
《教育与职业》2015,(1):10-11
贵州:中等职业学校将聘请民间艺人任兼职教师贵州省职业院校将聘请一批绣娘、木匠、银匠担任兼职教师,力图建设一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近日下发的《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提出,贵州将开发建设一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一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学科专业,推行丰富多样的民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加强完善非遗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依法保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建立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基于传承非遗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广泛真实地传承非遗。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搞好黎族民歌传承工作,既要抓好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地方性师资人才为目标,培养地方性、师范性的特色人才,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输送新鲜血液;又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有利条件,加大黎族民歌传承的科学研究力度,深入研究黎族民歌的文化领域、教学领域以及新民歌创作,建立较为健全的黎族民歌教育传承体系架构,让黎族民歌文化得以良性保护、弘扬、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应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和农村市场的需求。目前农业职业院校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缺少农业特色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农业职业院校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汽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与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优势,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与特色,将图书馆传统与非遗文化、大数据时代下非遗电子文献资源以及资料中心建设相结合;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化趋势下找准定位,依托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贮存、传播知识与文化创新性平台功能,建设专业化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渠道,以助力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非遗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身份识别限于表层、情感归属缺失、行为趋向消极。产生的原因在于培养环境恶劣、责任意识淡化、身份制度不够完善、情感体验遭受冲击。提出可以通过完善非遗校园传承人培养环境、提升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出台非遗校园传承人的身份制度、强化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仪式教育等路径来增进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警官职业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领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警官职业院校特色学科教育既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性,又有着其行业特点。它主要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和强化实践技能,以培养具体警种警务职业岗位人才及司法行业相关岗位人才为目标。本文通过对警官职业院校特色学科进行论述,提出要加强学生警用创新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和完善管理体系,探索警官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警用创新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非遗人才培养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键。针对当前非遗人才创新培养面临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教师队伍力量不足、专业实训与产业脱节、专业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南京文化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构建了“一体、双主、四融、五共”非遗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践路径为:坚持多元合力,构建一体共生融合型产教共同体;坚持产教联动,共育与产业链相匹配的非遗专业集群;坚持产教共研,共建跨界融通的非遗课程体系;坚持产教协同,共享专业师资库;坚持产教融合,共创生产性实践平台。实践证明,该模式充分发挥了资源汇聚效应,有效推动了非遗专业内涵发展,有效发挥各方人才优势,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传承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有重要意义。分析非遗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现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课”理念和多元评价理论,通过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引入非遗大师合作平台等路径开展非遗课程思政育人,提升育人成效,达成培养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的变化,职业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着重重挑战。建设一支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师德高、充满活力的职业院校学生工作队伍,是适应新的形势和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传播和创新的数字化转型.非遗数字化正呈现出技术应用更为多元化、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更为活跃以及数字化的传承和传播将成为新常态等多方面的趋势.非遗数字化所涉技术门类众多,其中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是非遗数字化的关键性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相应技术的概念原理,明确其在非遗发展中应用的思路,解析应用案例,对推进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顺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突出职教特色,积极借鉴、吸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精华,努力建设企业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迪.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