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见性治理”是基层政府超前主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潜在诉求的治理模式。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从“遇见性治理”转向“预见性治理”,既是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也是保持党的人民性底色、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政治需求。从鲁东地区莱西市D街道办的治理实践切入,展现基层政府“预见性治理”的实现机制及政治逻辑。案例研究显示,基层政府实现“预见性治理”有赖于对“技术为用、科层为体”策略行动的选择。首先,“技术为用”的策略行动为实现“预见性治理”提供了工具性手段,体现了“照看社会”的政治逻辑。基层政府通过技术化的手段为收集潜在民情提供了技术基础,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可及性和覆盖力。其次,“服务社会”构成实现“预见性治理”的价值依归。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基层政府通过“科层为体”的策略行动,强化组织内党建和借助区域化党建,拓展和延伸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触角,增强了影响力和渗透力,为其高效动员体制内外力量解决潜在民情、服务群众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抓手。基层政府在实现“预见性治理”的背后彰显了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的政治逻辑,即“照看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枫桥经验"从"地方经验"发展到"全国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强劲的新动能,更为有力地冲破基层社会善治进程的瓶颈障碍,更为有效地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陈出新"注入新鲜活力,更为有质地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在归纳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领域,模式和成效等经验...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期,南赣社会动荡加剧。为保持地方稳定,王阳明对基层乡村管理进行了系列实践,如通过"十家牌法"完善乡里社会管理体制,订立《南赣乡约》规范社会秩序,实施惠民政策践履民本善治,这些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王阳明乡村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基层政府要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监督管理机制,并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提高乡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时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重建——温州模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整体上已经步入了城镇化时代。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有的城乡分割的基层管理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新要求,重建基层治理体系愈来愈迫切。一直走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温州市,在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中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以镇街为基础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以社区为单元创新社会治理,以合作社为单位配置集体产权,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了一套全新的城乡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使之与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相适应,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温州模式"对于促进步入城镇化时代的中国城乡基层社会融合、统筹发展和治理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广泛、有序、有效的公众参与基层治理格局,对于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当中,公众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与政策倡导和治理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局面。运用集体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对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机理进行有价值的分析。理论与实践证明,提升公众参与的治理与成效,必须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通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消解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阻滞性因素,实现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其社会治理成效不仅关乎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而且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化解基层矛盾、运用于社会治理成功实践的智慧结晶,对实现长三角社会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长三角社会治理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健全、社会治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以及网络问题凸显使得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在枫桥经验所蕴含的珍贵精神品质的指引下,应坚持以法治思维强化治理体系建设、以基层为导向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以数据为支撑实现智慧化治理,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献智助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层政府治理工具的公益创投,在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人才、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多重治理效用。然而,在实践中,公益创投的效用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基于对H市M街道公益创投的实证研究显示,公益创投在激活基层社会力量、培养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以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初显,但因囿于政府的行政化主导、配套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松散,公益创投实践中存在着社会组织定位不清、项目与组织对接程度低、项目运作权转移等诸多问题,由此,文章提出从培育重点、监管方式、激励手段等方面着手破解其困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治理的现状和主要障碍为基础,论述了"三社联动"的概念,运作流程,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三社联动"的作用价值取向与对策和建议,在我们认为,"三社"能有效的衔接和有效的互补进行联动,"三社联动"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下能有效的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和加快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三社联动"对促进我国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党建"的治理模式是党建基层工作理念符合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推广"互联网+党建"模式,可以促进社会基层治理理念全面升级。只是作为一种创新理念,"互联网+党建"的模式运行与发展尚不成熟,仍需要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促进理念、规划、体制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站作为建设新型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补齐基层民生短板、提升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多重职责。为创新基层治理服务体系和提升服务能力,青岛市市南区通过“顶层设计+配套措施”形成制度保障、“人才培育+全面督导”保证专业服务、“治理枢纽+资源平台”聚合多方力量全面开展街道社工站建设,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基层社会服务、增强基层社会力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青岛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有效探索,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形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在建设理念上,坚持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和街道办事处行政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社工站建设的角色定位上,要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有效联结和沟通,聚焦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服务;在长效机制建立上,着力于多部门政策体系的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注重宣传推广以提升社工站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模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力量的注入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专业社会工作者实施的D社区营造项目,开创了"三社联动""三化一体""三维布局"的"3+3+3"社区营造新模式,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多元主体、全面布局的经验支持。本文通过对服务现象和数据的分析,该模式下的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从社会工作视角对社区营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业反思,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22,(1):38-43
基层社区治理在党建引领下,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可推广的典型和经验,但是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福建福州为例,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的构建,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为打造福州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花传国 《华章》2007,(9):59-60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G市J区"宝塔式"基层信访治理模式的内涵、实质、层次、核心、做法及其成效,认为,只要坚持事要人为,为要实干,干要得法,就可能有效化解基层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已有不少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与柔性治理要求相背离的刚性化的趋向。从“结构—过程—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刚性趋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层面,条块关系结构中的属地化现象、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基层干部队伍尤其是居/村干部中较高的流动性;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层面,基层社会治理政策的碎片化、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运动化、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指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层面,呈现出的理性化与技术化的特征,等等。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刚性趋向,非但背离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而且有害于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因而必须加以检讨和纠偏。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是着眼基层,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一项系统工程,经历了封建社会"差序格局"下的族权之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着眼于助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治理衔接,畅通社会矛盾解决,化解国际动荡可能的不良影响等现实诉求。以先进理论引导社会治理实践优化,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现实效能,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的保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和利益矛盾凸现,基层群体性事件多发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变化社会"的时代主题。基层政府该持何种价值观,这是关系社会治理创新走向及其成败的基础性问题。应该从"公共性"、"服务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规范性"等五个方面着手,重塑基层政府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价值观结构,以此来引导政府行政和治理方式与方法的转变,从而有效回应公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加快,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遇到诸如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欠缺,法治监督体系不健全,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法治意识、能力不足,法治人才缺乏,农民法治意识普遍淡薄,法治宣传教育不深入等难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制度与机制,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等措施破解这些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面临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温州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调查,认为温州通过"三分三改"、村级组织"转、并、联"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了基层经社分开、政经分离、社区重建,推动了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的转变,基层治理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初步形成了"政经分开、城乡一体、联村建社、合作共治"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模式。温州改革不仅是温州基层治理模式的再造,也是我国城乡统筹、社区建设、管理创新和政府转型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本质在于推进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使党获取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使民众产生"基于认同的共识"。社会治理新力量的兴起、权威型治理面临的挑战、人民主权的原则、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协商民主的价值等是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实现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围绕民生问题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将协商民主转化为适合群众认知的图式落实到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并构建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清朝设置基层社会职役治理地方,有一个不断推行的过程。江西是清代基层社会治理突出的省份,该省基于康熙晚期、雍正时期推行保甲制,乾隆初年继续力行保甲。乾嘉时期刑科题本记载了乡保、地保为主的地方职役,乾隆朝刑科题本中保正(保长)较"地保"为多,地方职役比较多样化。嘉庆朝刑科题本中"地保"绝对性地增多,说明地方行政职役统一化,以"地保"为标志的地方职役更加深入基层社会,清朝的社会治理特别是乡村治理得到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