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大难点。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莫言的《生死疲劳》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描写。本文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所涉及的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探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英译本《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如何使用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基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生活文化态度及读者的关注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6.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很好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而且为西方读者建构了真实的"他者形象",也解构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为西方读者认知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客观的平台。葛浩文的翻译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翻译研究已成翻译研究的主流,文化负载词的文化翻译研究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对两个《西游记》英语全译本中的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研究,意在探求两位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理解与处理,同时考察一下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文化日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负载词翻译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用于指导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理念也层出不穷。该文将对纪录片《中国城墙故事》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分析,以探究零翻译观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各国文化负载词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很多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本文对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对比其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旨在诠释文化翻译观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意义。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译法也应该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是将源语的文化负载词转换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强势模因。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的两种中译本,傅东华译本和黄怀仁、朱枚若译本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包含着浓厚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杨益宪、戴乃叠翻译的《儒林外史》中,对于具有鲜明、浓厚中国文化物质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依据其与英语文化的关联程度,采取了直译、意译、变通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模因翻译论的理论概述,探讨《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作者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四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民俗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模因传播的意义,对陕西民俗文化翻译和传播有所启示,有利于加快陕西民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国内经济领域文本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负载词因其独特性,在翻译中的问题不断突显。本文通过对文化负载词成因的分析,结合《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翻译,通过引用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概念分析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而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蕴含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的词语特色鲜明,包含诸多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翻译观角度,解读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本,了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