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近年来,失独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失独群体除了要承受丧失儿女的孤苦,更要担心疾病和养老困难等一系列现实难题。通过以往的研究了解到,失独家庭的困难简单地从物质层面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失独家庭对精神关怀、精神关爱的需求表现更为强烈。因此说,做好失独家庭的精神关爱工作和提高失独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目前做好失独家庭帮扶工作的重点。基于此,选择失独家庭的精神关爱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认真了解失独家庭面临的困难现状后,分析和探究给予失独家庭精神关爱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失独家庭作为计划生育制度的必然遗患,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却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本文对失独群体的现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了他们现实中所面临的养老、医疗、返贫等多种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国内失独家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中有关"失独家庭"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里运用成果分类方法将成果分为期刊论文、科研项目和学术专著三大类,运用词频分析方法归纳出各年的热点关键词,运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失独家庭的概念界定和规模估计,阐述失独家庭的困境主要是经济窘迫、养老危机、心理障碍和社交困境,其产生原因主要有计划生育政策、风险社会和传统养老观念,并且从宏观政府政策层面,中观社会保障层面和微观个案研究层面归纳出学术界对失独家庭的对策。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在心理建议专业性缺乏,失独群体互助的关注程度低以及帮扶主体多限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工的帮扶研究较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在失独家庭的研究领域中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范畴,促成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失独家庭群体建设和互助的理论研究,并且能够开拓出除了问卷、访谈和个案研究之外更新的研究方法,希望为后续研究者研究失独家庭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有效遏制我国人口的增长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计划生育政策也导致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出现,失独老人的养老将面临着经济支持不足、精神难以慰藉、社会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即通过政府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丰富养老方式,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救济水平,给予人道精神慰藉等途径,来解决失独老人即将面临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6.
失独群体是最敏感、最脆弱、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独生子女一旦出现意外,这个家庭就会转化成"残缺家庭"、"悲苦家庭"和"真空家庭"。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基线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失独家庭主要存在物质生活、家庭关系、精神慰藉、社会再适应、收养、再生育以及医疗、养老等困境,而想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必须整合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人等多方面的资源,文章主要从转变观念、完善政策、构建新型养老模式以及精神关怀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农村失独家庭比重大,普遍面临着"经济贫乏"、"政策扶助单一"、"精神匮乏"、"社会互动少"、"人文关怀度低"等主要困境。中国国情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各个方面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的困境,使他们能共享改革成果,安度晚年,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失独家庭"的出现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就是一例。笔者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调研,考察了"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现行的保障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在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失独家庭"家长大多精神空虚自卑;第二,普遍的政策惠及不到特殊的"失独家庭",缺乏针对性;第三,社会公益发展缓慢,难以发挥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老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1]在独生子女死亡后那些失独者可能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失独家庭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作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通过对赵甲、钱丁、孙丙三和不同层面人物的深刻描写,展现出我国刑场、官场、民间文化中隐含的"隐"性面。莫言用它独有的方式对"隐"性文化做出了批判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为网络数字阅读易导致的社会群体极化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推广真人图书馆,创造经验分享的机会,让不同群体发声;建立特色数据库强化民众的共同经验;巧用书目为民众指点迷津等三种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群体极化,保障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专门立法,但是公共设施致害案件国家赔偿已初露端倪。而我国台湾地区1981年《国家赔偿法》第3条规定:"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有欠缺,致人民生命、身体或财产受损害者,国家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前项情形,就损害原因有应负责任之人时,赔偿义务机关对之有求偿权"。台湾地区关于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学说、立法、判例较为发达,对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问题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文原声电影能让学生在逼真生动的语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听说及英语综合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运用影视熏陶教学法使用多媒体把英语原版电影应用到课堂教学,那为了更好地利用英语原版电影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本文以No reservations这部电影为例分析英语电影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教学流程,希望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吴珊 《科教导刊》2020,(3):189-190
"文化养老"概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发展老年教育成为构建文化养老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高校老年大学要充分发挥在文化养老方面的优势,要着眼于以下方面:学为结合,打造老年文化品牌;推进教学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突出学员在发挥"文化养老"作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螺旋式规律、城市规模优化模型、城市体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分工与联合理论,结合我省省情,分别提出了倾斜区空间开发模式、加速合肥—巢湖—芜湖一体化建设进程、建立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和我省各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费短缺是目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借鉴加拿大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问题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二是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创新收费机制;三是完善有关政策,鼓励社会捐赠;四是高等院校自身广开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目前大学英语诗歌教学的现状提出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作为探寻文本可阐释空间的符号学对于诗歌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符号学角度帮助学生领会诗歌语言中普遍传达的陌生化效果,进而提出如何启发学生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待诗歌的不可译性。这样的诗歌教学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唱和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体例.唱和诗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都较近似,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同类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也更能看出同一类作品,在交往唱和的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和引用,对文学主体各自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次韵诗是唱和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二苏唱和诗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本文从唱和次韵诗的流变和基本特征入手,以二苏次韵诗的创作情况为例,对这种诗歌的题材及体式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