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兰 《传媒》2005,(12):17-18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尽管曾经有人质疑过"第五媒体"的说法,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手机的媒体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这些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绎.伴随着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的推出,打开了手机进入媒体行列的大门,之后,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等接连不断地出现,手机在不断地寻求和他媒介的结合.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吸纳了传统媒介的众多精华,并正在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优势整合出一个全新的媒介.本文通过对手机和他媒体的联姻所产生的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分析,试图为读者打开通往手机媒体之门.  相似文献   

2.
宋春颖 《出版广角》2016,(19):74-76
从媒介属性上看,手机客户端属于移动伴随性大众媒介.通过客户端所传播的信息不仅要体现专业媒介的深度,同时要兼顾手机媒体时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突出视频优势,提高客户端对用户的吸引力;加强与其他移动平台的合作,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孙莉 《东南传播》2012,(12):170-171
"傩戏"是常用于祭祀和大型宗族活动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对于安徽池州,"傩戏"也是其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本文试从传统的媒介平台"电视"及新媒体传播平台"网络"和"手机",这三种媒介对"傩戏"的文化传播方式做相关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5.
陈媛媛 《东南传播》2011,(1):116-117
作为新兴媒介的手机给当代高职学生以获取信息、情感交流、娱乐消遣、排解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手机滥用也带来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手机综合痘、沉湎于虚拟世界、考试作弊等负面影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高职工作者应加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自我媒介素养;提倡对媒体内容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提倡媒介接触多元化、媒介信息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环境下,手机成为人们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随着手机而来的不仅仅是"福"还有"祸"。如何追本溯源,抓住最重要的"恶源",实现手机的引"福"趋"祸"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当下学界关于手机媒介素养的各方研究,围绕媒介素养的定义,指出手机具有联络功能、助力政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福",有淡漠人际关系、挑战信息真实性、信息过剩生产等方面的"祸"。提出,手机的"福祸"表现原因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人的媒介素养。并以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维度,着眼受众的心理因素与媒介环境,从媒介素养教育、强化法律约束、引导自媒体的道德自律等方面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以期趋利避害,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曾经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他所说的"热媒介"是指具有"高清晰度"且"参与程度低、有排斥性"的媒介,如广播、电影、手写稿,口语等,而"冷媒介"则是"低清晰度"、"参与程度高"、"有包客性"的媒介,如电话、电视、印刷品等.由于其所处时代原因,麦克卢汉无法对电脑、手机、微博等新媒介进行分类,且其将电视归入"冷媒介"估计也与当时电视信号不稳定、电视技术还不够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8.
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大众媒介首次具有便携移动性。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党报仍急需改善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立足生存并发展下去。本文从手机党报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手机党报的生存对策。  相似文献   

9.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2019年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数据,对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需求的"超级App";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了解中国的各种渠道中,英国、美国、新加坡三国公众使用最多的是本国的媒介;在媒介类型的选择上,无论中外媒介,三国公众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和电视;同时,三国公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上,会针对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偏好;而三国公众在对中外媒体的信任度上则多持"说不清"的模糊态度.国际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优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9):15-19
近年来手机这个"带着体温的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日用品。本文梳理了我国现阶段手机媒体涉农传播的常见应用形式,分析了当前手机媒体涉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缺失、应用形式远离农民生活、媒介技术门槛阻碍农民应用等三方面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手机媒体涉农传播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变革 数字化时代使得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出现所谓"媒介融合"的趋势.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电子书籍、数码摄影等数字出版媒介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肩负着革新信息交互生态环境的重任.三屏合一是大势所趋,跨平台业务中,手机电视是最主要应用之一.然而目前手机电视的发展因身陷技术、内容、市场等重围,发展速度缓慢,前景也并不明朗.3G时代发展手机电视的核心策略在于“内容为王”,只有在手机电视节目内容方面不断创新,以此凸显手机媒介的比较优势,才能抓住机遇,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5.
陈家庚 《今传媒》2020,(2):46-49
手机媒介作为新兴媒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儿童群体。手机媒介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人际关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健康发育影响表现为身体健康危害和心理界限模糊;人际关系影响体现在交际网扩展和现实社交问题;学习影响表现为手机媒介在学习中的应用及其隐患。手机媒介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应当被正确合理地运用,手机媒介影响下的儿童生活需要家庭和社区共同呵护。  相似文献   

16.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7.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目前传播界被冠以头衔最多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媒介技术论者,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是北美媒介生态学派第三代旗手,也是纽约学派的领军人,他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奠定了他在环境学派中的地位.莱文森的媒介思想受到进化论、哲学进化知识论、媒介环境学的三重滋养,以此形成其独特的媒介进化论.  相似文献   

18.
姜帅 《东南传播》2011,(5):136-137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报业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报业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广电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在受众、广告等资源上的争夺也对报业构成了很大冲击.湖南报业在"报业寒冬"时代,要实现新时代的报业转型,必须抓住媒介融合这一机遇,在内容上,进行联盟,加大对品牌的打造;在...  相似文献   

19.
以三峡大学大学生为样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媒介依赖理论,从媒介特性、传播内容和信息获取方式三方面,考察学生所依赖的手机互联网对学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关注、指导大学生理性认知、应用手机互联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6):68-76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口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他们的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除了传统媒介电视使用会提高医患信任与广播使用会提高社会信任外,其它媒介的使用都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且传统媒介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需要改变"受难式"医疗报道框架观,应用建设性的传播方式重建医患信任。新媒介相比传统媒介,降低信任的方向与显著性不同,互联网与手机定制信息"线性负向"显著性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传统媒介在降低信任中基本表现为"U型",而且互联网比手机定制的影响力更大,互联网媒介需要从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逻辑转变,达成重叠共识以重建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