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就构成中韩蛇郎故事的主要共同母题进行比较,包括蛇变形、人蛇婚和考验母题.通过比较揭示两国蛇郎故事内容上的共性及个性,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原始意识、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蛇郎故事作为中国流传广泛、数量丰富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式有蛇始祖型与蛇郎和两姐妹型两种。尽管这两种形式情节很不相同,却都是建立在尊崇蛇的文化心态之上,而这一心态源于古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未能磨灭。蛇郎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蛇郎故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的过程中渲染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另外,蛇郎和两姐妹故事同现实人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以运用过渡性仪式来进一步探讨该型故事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将所收集到的日本国内的蛇郎故事本,分为“神婚与祖先之神”、“英雄的蛇子”、“人神之间的池中之物”、“农夫的女婿”、“原生态的淫”、“殉情之蛇”六种形态,并从民俗、化和学的角度对每一形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4.
《双语学习》2013,(2):2-2,3
春节又到了”。在龙年之后我们迎来了蛇年;在中国文化中,蛇就是地龙。许多人都很惧怕蛇,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喜欢这个动物。从古时候起,世界上就有许多关于蛇的故事,显示了蛇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解读蛇女神话传说,运用人类学知识破译原始蛇女的成因,对其从神—妖—人的形象发展链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最终找到蛇女母题化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立教授新著《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具有独特性,作者划分母题、范式的七种角度,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多是故事叙述所不可或缺的“多发性主题基因”的母题,一类是与环境、背景有关或能构成“定型性”象征的意象。“比武招亲母题”从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角度,追溯出成婚考验习俗祭起母题的印度佛经来源。“跨国别忠奸之争”的解读,也为考察中国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复仇主题置于跨东西文化的语境俯瞰,其意义不仅在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消极因素寻本清源,更在于深入阐明了问题具有的人文内涵。没有作者的理论阐释,我们就可能忽略许多现代武侠文本潜藏的丰富文化意义,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7.
"洪水再殖型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著名故事类型,彝族洪水神话是茂缅亚型的主要代表,彝族与他民族间在洪水神话这一主题上体现出诸多明显的联系与相互影响。纵观洪水再殖型故事,主要存在四类典型母题,而彝族的四大创世史诗之一《查姆》则统摄了这四个典型母题。现以《查姆》为例,从时空的角度,以纵向的历史观和横向的地理概念剖析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相似文献   

8.
郅溥浩所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是我国第一部以多层次、多视角研究阿拉伯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的专著。作者首先追本溯源,解析《一千零一夜》的成书之谜;其次在国际民间故事研究的宏大视野下,考察其故事母题和故事类型的特点;再用微观求证的方法,以文化参与的开阔视点深入挖掘文本的丰富文化内涵并探究其双重价值取向;最后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其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牺牲与救赎的这一文学表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犹太人的文化和信仰,深刻地显现了马拉默德赋予其作品及犹太文化母题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福建民间故事可分神话、传说、故事三种类型,其神话主要有开天辟地、自然界及其变化、动植物、图腾及祖先、人类再繁衍、文化起源等内容;其传说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有“山峰传说”、“茶叶传说”、“罗隐传说”、“寺、庙、观、塔传说”、“妈祖传说”、“八仙传说”、“朱熹传说”、“画师传说”、“郑成功传说”、“戚继光传说”等;流传面最广的故事有“巧媳妇和呆女婿”、“两兄弟”、“田螺姑娘”、“巧结姻缘”、“人正不足蛇吞相”、“老虎外婆”、“老虎报恩”、“蛇郎与三妹”、“十兄弟”、“神医”等。福建民间神话、传说及故事与福建特有自然环境、风物特产、人物性格、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民族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政治的角度,针对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潜水鸟》的主题—不同种族与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就小说叙事风格、人物性格刻画、象征意蕴以及语言特色等艺术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国内外文化地理学家提出的“四主题说”,“五主题说”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六大主题,并对这些主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文化源地相继占用理论,文化冲突论,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模型,文化感觉区,文化景观学说。  相似文献   

14.
刘杰 《天中学刊》2012,27(3):25-27
源于古印度的目连故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变阶段,演变的过程即目连故事的中国化过程,其中加入了诸如孝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容,故事的载体则由佛经向变文、戏曲、宝卷等多种形式转变,佛道交融、市民思想兴盛等现象则是目连故事演变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在侗汉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歌谣的形式在侗族北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语境、媒介、主体的不同,侗语生活世界中的《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表达友情和显示才学的象征意义。《三国演义》题材侗歌深层次体现出了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中有着重要价值:表达着学校文化气质,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以"石韵"为主题表达学校的文化气质,以"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熏陶"为方式弘扬人类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温太真玉镜台故事经历了魏晋志人小说、唐宋诗词典故、元代杂剧、明代传奇等多种表现样式,人物形象不断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文本形态变化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螺女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螺女故事看似情节简单,但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古代的原始思维、道教的仙人信仰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历经时空考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本文主要以《白水素女》为例分析其文本本身丰富的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