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译文对比的方法,对《老人与海》原文中的语言变异情况和五个汉语译本中的相应翻译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原作中存在大量的人称代词变异使用的情况,这些变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凸显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五个汉语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原文中的这个语言特点,未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丧失了领略海明威这位语言风格大师更多的精彩之处的机会。笔者主张译者应忠实地保留、再现原语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以使译文读者有机会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对海明威小说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这些叙述视角及其转换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然后针对目前较为权威的海明威小说译本中的一些错译,提出文学翻译与一般的翻译不同,译者对作品的叙述技巧关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文学艺术大师海明威是描写人物对话的能手,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即是一部以成功的对话描写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个性和情感,因此对话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在分析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小说对话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翟象俊译本和张祥麟译本的对比和分析,探讨小说对话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国内权威的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为目标译本,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总结了该译本中可供借鉴的翻译技巧,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不完美之处,进而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文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迟红 《海外英语》2014,(14):121-123
众所周知,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大多被译成中文,有的作品的译本还不止一种。对于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近代作家,翻译界也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但每次阅读海明威作品的译本,总会觉得有些欠缺。其作品有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魅力,在译本中却很少体现。该文选择了2012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汤永宽的译本、2012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林之鹤译本以及2010年由外研社出版的蔡静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进一步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范。  相似文献   

7.
姚钦  胡翔 《海外英语》2013,(9X):163-165
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使用了大量的日用口语、俚语、方言和黑人日常使用的口语等语言形式,使该著作的译者在翻译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通对该小说成时和张万里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这两个译文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技巧和风格。观察两中译本的优劣,从而对小说翻译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老人与海》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吴劳和海观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将文学文体学融入小说翻译中,选取欧内斯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通过分析各译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出现的"假象等值"现象来评鉴各译本的文体价值。内容层面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将从偏常内容正常化和宗教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剖析,而表达形式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则将从叙事角度进行剖析。翻译界应当反对以译文是否传达与原文等值的内容作为唯一翻译标准的做法,提倡译入语中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整体文学价值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7,(3):102-108
现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在既有性别上的不同,又有书面语与口语上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透过具体译本的分析检证来考量第三人称代词所发生的实际性变化及分析其变化过程,在翻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四种版本的《罗生门》中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之处以及译者处理时发生的种种策略上的变化无疑是比较研究的理想文本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人称代词在译介过程中如何被彰显出来,又如何在自身的变迁中作出妥协与忽略,最终呈现出光与影般的错落关系。进而通过此事例研究为包括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在内的第三人称代词整体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提供参考,也试图窥视到第三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变迁的某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的另类。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重读《鹿鼎记》惊奇地发现其隐含的后现代文本特征。《鹿鼎记》在实质上完成了对江湖世界和侠义精神的解构,具有明显的颠覆性。在武侠的外衣下,缝合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充满了对历史的戏拟。而其戏谑狂欢化的表达方式,更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品,而“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该文试图从传记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中表现出的自传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述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获得的文本接受效果,阐明了自传性写作对该文本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此来探索自传性之于现阶段女性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中,有一种小说创作迄今尚未引起广泛注意.这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读者可以寻找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先于它们而存在的经典文本(我们称之为前文本).它们与这些前文本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又不是对前文本的简单拷贝,而是对前文本的重写和戏仿.这种重写和戏仿,既形成了对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解构,也表现出对小说叙事艺术的一定探索;既受到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得益于中国文学的续书传统与翻案、反案小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的普及和国内微小说大赛的举办,微小说迅速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反映生活快捷、写作随意自在以及即时抒发思想灵感。字数限制及在线写作方式,要求微小说有与之相适应的特定文体,即在创作上注重构思、立意,通过特征性的人物生活细节、"有意味"的情节反转和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反映生活,从而生成独具个性的文体特征,并在广泛传播中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文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6.
Gothicism budded from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o nineteenth century and it is still flourishing in modernist writing and even contemporary works.Gothicism is a special branch in the western Romantic Movement and is entitled by the critics as the"dark romanticism".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background,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Gothic fiction.As a kind if writing style,Gothic fiction has been prevailed for quite a long time.It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nd declined in the 1830s.Though it exists so short a period,it prospered for a time and influenced many writers of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deeply.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对王蒙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解码阅读,得出如下结论:表面看似一篇描写“紫绸花服”兴衰际遇的私情小说,实际上以普通意象为材料,编织出色彩斑斓的审美含蓄意指;在明白晓畅的文本表层话语背后,蕴涵着深层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在纪实材料中融合自我指涉的手法去书写历史,因此在传记文学中历史范畴和文学范畴之间的界线消退。巴尔加斯·略萨的“写实性”早已万众瞩目,他在后期创作中频繁涉及传记题材,将历史元素、个人传记和虚构成分于其中交融一体。传记性小说和小说型传记手法是对现实主义文本的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常海鸽 《海外英语》2014,(19):206-207
A Rose for Emily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William Faulkner, the famous and prolific writer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in America. His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fiction always draws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narrative mode in A Rose for Emily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u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narrating technique on fortifying the theme of the novel.  相似文献   

20.
美国犹太裔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题材小说《战争风云》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表现二战进程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从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至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作者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运用了把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将文学和史实置于一炉,从而使历史的真实感得以呈现的创作手法。这一再现历史的手法集中体现在对虚构主人公亨利.维克多一家命运沉浮的描述,对一部虚构的军事著作的呈现,以及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勾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